重口味的是与非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19年第01期 作者: 皙扬 张掖 

标签: 古代生活   

“重口味”是暴殄天物,还是广纳食材?是正统饮食观里的异己,还是对口味的孜孜追求?在“重口味”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饮食观念?

13世纪末,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将其来华十七年的所有见闻口述成书,首次向西方世界描绘了一个瑰丽奇幻的东方国度,同时,也披露了一个“重口味”的国度。在书中他忿忿写道,在昆明,人们蘸着蒜汁吃生肉,还吃蛇——甚至是毒蛇。在杭州,“人们什么肉都吃,包括狗肉、野兽肉和各种动物肉”。此后,来华的西方人不断地以猎奇乃至惊恐的口吻,重复描绘中国人“重口味”的饮食形象。

再不必“拼死吃河豚”
河豚烧时蔬是江苏特色名菜,食材来自专门的河豚养殖基地。人工养殖的河豚,虽然无法做到完全无毒,但比起野生河豚,毒素含量较低,相对安全。人们再不必像古人那样“拼死吃河豚”。
供图/东方IC

在西方,食物的选择有着诸多限制,宗教信仰严重妨碍了人们尽情享用食物。《圣经》对食物,尤其是肉食的来源做了严苛限定,“但是有翅膀、有四足的爬物,你们都当以为可憎”,也就是说,各种两栖、爬行动物都不能吃;“凡在海里、河里,并一切水里游动的活物,无翅无鳞的,你们都当以为可憎”,如此一来,吃甲鱼、螃蟹也成了上帝不赞许的事。

责任编辑 / 张舒羽  图片编辑 / 陈敬哲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