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 Deco | 风化中国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19年第05期 作者: 李惑 

标签: 文化符号   文化遗产   历史拾遗   风云人物   

民国时期,自西方来的Art Deco艺术风格席卷中国,突出线条,强调形式,以一种与传统中国截然不同的工业化气息,刷新人们的视野。在Art Deco风下,中国有了怎样的变化?
邬达克的真光大楼
真光大楼,坐落于圆明园路209号。1930年建成,原为中华浸信会的办公场所,因教会刊物《真光》得名。建筑出自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叱咤上海滩建筑界的设计师邬达克之手。真光大楼的外墙,使用邬达克偏爱的深褐色面砖,立面以锐角状竖线条装饰,富有立体感。七层以上逐层收缩,顶层以女儿墙收头,是典型的Art Deco风格建筑。真光大楼建成后,邬达克就把自己的洋行搬进了八层,在这里继续着他的上海建筑梦。摄影/尔冬强

在上海外滩举目四顾,黄浦江西岸短短千余米的距离,栉比如鳞地矗立着自1843年上海开埠以来,建成的52幢西式建筑,它们沿江铺开,风格各异,共同构成了外滩的最大看点——“万国建筑群”。其中一座绿色金字塔形的尖顶大厦,十分醒目。它就是大名鼎鼎的和平饭店的北楼。沙逊大厦于1929年落成,主人是英籍犹太商人,当时有着上海“房地产大王”之称的埃利斯·维克多·沙逊,因此得名“沙逊大厦”。

沙逊是一位传奇人物,他出生在一个英国财阀家族。一战时,曾参加英国皇家空军,在作战中一只脚受伤致残,因此人们又称他“跷脚沙逊”。沙逊家族,在19世纪30年代,靠着从印度贩卖鸦片到中国,获得了大量财富。之后,沙逊爵士的叔叔雅各布来中国“掘金”,把洋行直接开到了上海。1923年,沙逊爵士本人第一次来到上海,他考察了当时上海的经济状况,最后看中了房地产投资的生意。凭着犹太人特有的金融天赋,不到十年,他就拥有了大量的房产,成为了当时上海最富有的房产商人。

责任编辑 / 张舒羽  图片编辑 / 陈敬哲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