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举力士 发现古建筑的“隐藏款” 千钧下的力与美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25年第06期 作者: 周舒 

标签: 历史地理   基础地理   

在中国古建筑的飞檐斗拱间、梁柱石础边,藏着一些“小人物”,他们或筋肉虬结、怒目圆睁,或谐趣多姿、百般出奇,但都以肩扛手托的姿态,承托着千年之重,这就是“托举力士”。作者多年来察访这些力士构件,发现它们往往不为人所注意,但却藏着传统营造智慧、文化基因的谜题。奇妙的是,无论我们在南方还是北方,邂逅的是民居还是古寺,中国传统建筑常能为人带来惊喜——前人用在营造上的心思,滋养了层出不穷、美而富有创造性的细节。“托举力士”虽然数量稀缺,却总是变幻着花样,让人眼前一亮。
现代建筑要以工业化、技术化和无限复制,打倒传统建筑的古典形式,繁复的、“无用”的装饰遭到鄙夷。然而,当我们走进福建省漳州市长泰区山重村的昭灵宫,抬头看到被斑驳彩画衬托的托梁力士,不难发现,木构件脱离了简单的几何造型,瞬间变得妙趣横生和耐人寻味。摄影/贾非

奇构“番仔扛楹”,曾经遍布闽粤沿海

第一次留意建筑上的力士俑,是在“天南重地”——广东湛江雷州城。九曲回肠的南渡河在奔入雷州湾的最后关头被拦腰截断,千余米长的南渡河大堤横亘其上。这是雷州城抗击无情大海的第一道防线,海堤抵御了台风海潮的侵袭,将堤内被盐碱威胁的土地化作千顷良田,成就了“半岛粮仓”之名。这里同时洋溢着浓厚的海洋风俗和海神崇拜之风,沿大堤向北,车行不过三两分钟,便能看见守护在河海交汇处的超海宫。

和闽粤地区绝大多数庙宇、祠堂一样,雷州超海宫以精湛的建筑技艺闻名。2017年夏天我第一次前往时,超海宫刚刚对清代遗构进行了修缮。这是一套三路四进的合院,远远就看到门楼屋脊与五行山墙上装饰的灰塑,两条长龙跃出墙面,形成灵动的剪影,天苍水碧,尤显屋顶上一片多彩的氤氲。一望可知,受到唐宋以来福建移民持续向南的影响,雷州建筑上留下了闽派的深刻烙印。

责任编辑 / 刘睿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