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蠊者说


文章出自:博物 2025年第11期 作者: 何长欢 

标签: 生活百科   博物广知   动物世界   

研究昆虫,人们第一时间想到的往往是蝴蝶、蜜蜂、甲虫这些明星物种。但在西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却有一群痴迷于蟑螂的人——王宗庆教授带领的课题组,已经钻研蜚蠊目二十年,在这个“小众”类群中默默耕耘着。蜚蠊有什么可研究的?又该怎么研究?让我们听听王老师怎么说。

物种分类与系统发育:摸清中国蜚蠊家谱

中国的蜚蠊分类研究起步较晚,始于上世纪80年代,传到王教授这儿也才第三代。2006年,他在西南大学植保学院成立了课题组,目前团队有2名专职教师,2名博士后,20多名博士生与硕士生。他们的研究方向,主要是蜚蠊物种分类和系统发育。在植保学院里,这规模还算不上大组,但在蜚蠊分类领域,这已经是国际上最大的团队之一了。

“很多人认为蜚蠊目是个小类群,但要我说,只是调查研究不够而已。”这些年来,王教授对蜚蠊的认知也在不断翻新。早期以为它们只在枯枝落叶下活动,后来发现很多种类生活在木头内部。再后来,有了调查树冠上层昆虫的技术手段,居然也能在高处采集到许多蜚蠊类样本。如今,课题组已经命名了210多个新种,将中国蜚蠊物种数提升了近一倍。除了发新种,他们也把前人记录的上百个物种重新厘定了一遍。比如许多外形相似的蜚蠊,之前被当成同一种,但通过分子手段研究发现并非如此,就要重新定义。另外,团队还补充了部分种类的模式标本和缺失的信息。去年,他们出版了一本厚厚的《中国蜚蠊大图鉴》,这是国内第一本系统介绍蜚蠊的彩色昆虫图鉴。

责任编辑 / 何长欢 林语尘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