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之门:合“礼”又合“理”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12年第03期 作者: 徐晔 子今 

标签: 民族与宗族   历史拾遗   读史笔记   文化符号   

站在一扇中国大门前,便总有熟悉之感荡漾心间。中国的门为什么独特?回答这个问题,必须掘开土层,出土文物;跨越东西,打开文献,回顾历史,以求线索。看大匠巧作,造出这合『礼』又合『理』的中国之门。
门,一组宏制建筑的开篇,一场礼乐政德的序曲,一面寓意心思的载体。中国人对门,有依赖、有敬畏、有信仰。城楼高巍、宅门厚重。叩击深闭的重门,再次检阅中国式的集体审美。摄影/蒋晨明
这只是一户普通人家的大门。繁密而精致的雕饰、夜蓝的门簪,显得富丽而大气。主人似乎想把家族的品位与荣耀,尽情地表达在门上。摄影/蒋晨明

陕西省,扶风县,庄白村。1976年某天,考古铲下,从未被扰动过的泥土扬起又落定,一只青铜炊器——鬲(lì),张着朝天的饕餮大口,悄然出世。

它属于西周时代一个叫“微”的家族。小物高17.7厘米,方口、方腹,足间写实地铸成一间封闭的房形屋,这个“房间”为点燃炭火而布设,功能等同于灶。铜屋正面有一门。当铜鬲离开泥土,两扇虚掩了大约三千年的门扉,被小心翼翼地拉开,没有任何生涩。

责任编辑 / 刘睿  图片编辑 / 余荣培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