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服装的缘饰与装饰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19年第05期

标签: 文化遗产   古代生活   读史笔记   遗产风景   

传统服饰上的缘饰,即指服装边缘的装饰。一般装点在服装的领口、袖口、前襟、侧襟、下摆、开衩。其形式多样、工艺复杂。大致有镶、嵌、绲(gǔn)、宕(dàng,也作荡)几种装饰方法。民国时期,随着帝制的崩塌,新思潮的涌入,装饰力求简洁。炫耀工艺的繁冗的装饰不再符合时代的潮流了,取而代之的是相对简单的缘饰,宽阔的绲边也变为窄绲边。简单来说,绲边就是包边。在不考虑里衬的情况下,在衣料正反面都可看到缘边的,即叫做绲。上图中的倒大袖短袄的缘饰,即为窄绲边中的“线香绲”。

摄影/隐尘居织绣空间
从袖口看,这件服装采用了绲与宕两种工艺。云纹装饰即为宕。宕指用与衣服颜色不同的面料所制成的宕条缝于靠近缘边,但不紧贴的位置,可据喜好,制成不同的花型纹样。
从这件旗袍下摆来看,它的缘饰结合了绲与嵌两种工艺。淡黄色的为绲边,橘黄色极窄的一条为嵌线。嵌是指“把绲条或花边卡缝在两片布块之间,形成细条状的装饰”。绲与嵌常结合使用。
镶边,指用布条、绣片等嵌缝在衣服上。此外,民国时人造丝花边也一度受到追捧。镂空的蕾丝营造出轻盈之感,镶于服装上,更衬托出女性的妩媚。
清末的繁复缘饰
原本以装饰与加固边缘目的的缘饰,在清末女装上,极尽奢华。从图中清代女子的袄上便可窥一二。有些甚至到了无以复加的夸张地步,超过了衣服衣身的面积,以致难以看到衣料的本来面目。复杂的缘饰在晚清的女装服饰上尤为常见,张爱玲在《更衣记》中表达了自己的态度:“袄子有‘三镶三滚’,‘五镶五滚’,‘七镶七滚’之别……古中国的时装设计家似乎不知道,一个女人到底不是大观园。太多的堆砌使兴趣不能集中。”
红色:内嵌铜丝的扣条
蓝色:内嵌棉芯的手缝扣条
盘扣:实用的点缀
盘扣,在香港也叫花纽。盘扣大体上可分为两类,一是以内嵌棉芯的手缝软扣条制作,另一种是以内嵌黄铜丝或漆包线的硬质扣条凹出各式形状。扣条虽看起来并不起眼,却需数道工序,十分耗时。右侧为盘扣扣袢的打结方式。
盘扣中有天地
图中衣襟上的花形盘扣,配色雅致,形状可爱(摄影/隐尘居织绣空间)。它既有实用功能,又是“点亮”的装饰。不同类型的扣条,适用于不同形式的盘扣。内嵌棉芯的扣条,可制作左侧的一字扣、琵琶扣。而如果想制作动物、植物、字形类等需要固定形态的盘花扣时,就要使用内嵌铜丝的手缝扣条了。比如左侧的两对花形盘扣、蝴蝶形盘扣、寿字形盘扣、品字形盘扣。其中紫色植物盘扣与蝴蝶形盘扣内填填充物,使得造型更为生动饱满(绘画/孙启鑫)。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