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身: “体无完肤”的魅力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20年第05期 作者: 梁石 

标签: 历史拾遗   古代生活   

文身有怎样的魅力,让古往今来的无数人,为之甘受刀割针扎之苦?文身,仅仅是为了妆饰身体吗?个性的彰显,族群的文化认同,也尽在其中。
龙文身 供图/图虫创意
用冰冷的钢针,在人的皮肤上作画,待“体无完肤”之际,一幅佳作也宣告完成。“体无完肤”一词,最早出现在唐代笔记《酉阳杂俎》中,形容的就是当时青年遍布全身的文身。这种以疼痛为代价的妆饰,似乎有一种特别的魅惑,自古以来就让无数人为之着迷。
供图/视觉中国

“刻肤”是不是陋俗?

19世纪的英国博物学家达尔文,在经历了5年的环球航行和科学考察后,得出了一个结论:“在这个地球上,没有哪个民族没有过文身这一文化现象。”原来,许多人以为文身似乎是一种非主流的身体妆饰,却不料,其实它曾是世界的主流。

的确,文身现象不仅普遍,而且非常古老。在埃及、欧洲、西伯利亚等地出土的古尸、木乃伊身上,都曾发现文身的直接证据。最有名的当属冰人奥茨,他死于5000多年前的阿尔卑斯山,尸体在冰雪中奇迹般地保存至今。科学家在他的皮肤上,发现了多达57处文身。有意思的是,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研究员发现,冰人奥茨身上80%的文身,和中国针灸治疗关节炎的穴位重叠。这说明,古人文身的动机,可能是多样的,并不仅仅是为了妆饰。

责任编辑 / 陈伟峰  图片编辑 / 吴西羽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