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意 得意而忘形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22年第08期 作者: 严栾 

标签: 文物故事   历史拾遗   文化遗产   

“写意”,明明是画,却称“写”意,书写的是中国哲学的精神。寥寥数笔,不描摹,不雕琢,不似而似,却含儒、参禅、藏道,心之所达即“写意”。
丹青墨笔写精神
图为徐渭《杂花图》中的墨石榴,笔势惊风雨、泣鬼神。全卷共13种花木,大笔涂抹下,显现出强盛的生命力,呼应着他对凄苦人生的奋争,展露了大写意的精髓。图为《杂花图》(局部) 明 徐渭 绘 37×1049厘米 南京博物院藏

中西之争:革文人画的命?

1918年,《新青年》第六卷一号,发表了日本留学归来的美学学者吕澂的来信——《美术革命》,这题目紧跟时代,文内疾呼:“我国美术之弊,盖莫甚于今日,诚不可不亟加革命也……”文后又续有新文化运动主将陈独秀的记者答言,推进着这个特殊的“革命议题”。

陈独秀慷慨激昂地表示:“若想把中国画改良,首先要革王画的命。”这个“王画”,指清代画家王石谷(王翚)的画作,概因其“尊古”,陈直呼其为“恶画的总结束”,顺带连元代的黄公望、倪瓒,明代的沈周、文徵明也一网打尽。这矛头对准的,正是古代画作中写意为尚的文人画。至于此说的理由则是:“要改良中国画,断不能不采用洋画的写实精神。”“若不打倒(王画),实是输入写实主义、改良中国画的最大障碍。”

责任编辑 / 刘睿  图片编辑 / 吴西羽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