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式髹漆 铜镜与漆的二重奏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22年第12期 作者: 苏天敏 

标签: 古代生活   文化遗产   文化符号   

青铜器的黄金时代日渐消逝时,楚人却用失蜡法为青铜艺术谱写了最华丽的乐章,又凭借高超的髹漆技艺,为青铜艺术赋彩……

当铜镜遇到大漆

在中国第一部手工艺技术汇编、大约春秋战国时期编纂的《考工记》中,漆被放在“弓人”篇,其作用是“以为受霜露也”,即保护弓木不受霜露的侵蚀。早在8000年前的浙江萧山跨湖桥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就出土了一张漆弓,表明漆很早便用来保护兵器,并提升抓握的舒适度。

青铜高仿 战国早期漆木器
本图及下图的器型均为豆,为一种礼器,均出土于湖北随州曾侯乙墓,但由两种材质制作。居左者为嵌错绿松石龙凤纹青铜盖豆,直口深腹,喇叭形圈座,盖隆起,中呈圆饼状。盖面和腹部均刻有鸟首龙纹,特别之处在于器外壁镶嵌绿松石装饰。摄影/郝勤建
居右者为彩绘龙凤纹木雕漆豆,整器全身以黑漆为地,饰以朱、金色彩绘,外壁和柄部饰以变形凤纹,较青铜纹饰更为简洁。
摄影/郝勤建

1986年发掘的湖北荆门包山2号墓,出土了一件年代为战国中期的积竹木柲殳(bì shū)。殳,为古代兵器,八棱,顶端装有圆筒形金属。包山楚墓出土的殳,形制奇怪,学者推测它不用于实际的战斗,而用于仪仗,后来成为陪葬品。因此这件兵器用漆进行了涂饰,用于固定的金属构件和木材,被红黑两色的漆遮盖了,换上了新的容貌。

责任编辑 / 马怡  图片编辑 / 吴西羽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