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郑彝器 隐现分合,俱是传奇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23年第04期 作者: 火火 

标签: 历史拾遗   文物故事   发明与技术   文化遗产   

2000多年前为郑国国君随葬的青铜器,100年前因缘际会在河南新郑出土,然后分散流传,先后成为河南博物院和台北历史博物馆的建馆之基、镇馆之宝。“新郑彝器”的传奇,从未结束。

文物是证据,揭露了郑庄公的野心

几年前,和朋友游览了位于河南新郑的郑韩故城遗址。东周时期,这里曾先后是郑国、韩国的都城所在,至今还保存着气势恢宏的城垣和为君主陪葬的车马坑,出土文物数以万计。我连连感叹,一边参观,一边在网上查阅背景资料。理科出身的朋友却似乎提不起兴趣,一脸认真地问我:“文物,究竟是什么?你把这些几千年前的破旧物件看作珍宝,费尽心力地研究它们,对今天的生活有何价值?”

独一无二的器型 台北历史博物馆的重要藏品
圆睁双眼、张开大口,图这件兽面人身器座,造型威猛,下图为其局部特写。它的双脚各踏一条蟠蛇,头上伸出四条曲柱,上面原本可能支撑着案座等物。其造型如此奇特,是研究春秋文化的重要材料,1923年出土于河南新郑郑公大墓,现存于台北历史博物馆。春秋 兽面人身器座 台北历史博物馆藏
摄影/动脉影
图为其局部特写

我一时竟不知该如何回答。思忖半晌,想起了近代学者王国维先生创立的“二重证据法”,即将“纸上之材料”和“地下之新材料”互参互释,以证史实,便问朋友:“你知道郑国是一个什么样的诸侯国吗?”朋友道:“郑国的历史,史书里自有记载。我记得《左传》的第一篇,就是讲郑庄公的《郑伯克段于鄢》。”

责任编辑 / 陈伟峰  图片编辑 / 朱浩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