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漠猫分布范围及记录点位示意图
资料提供/李晟
最新的研究显示:荒漠猫并不生活在荒漠里,而是分布于我国青藏高原东部(上图),喜欢有较多地面植被覆盖的中高海拔山地、草甸和灌丛。
追踪荒漠猫 的二十年 揭示我国唯一特有 猫科动物的生存现状
新疆的盐丘构造,主要分布在库车盆地
从地图上我们能看出,新疆的盐丘构造,主要分布在库车盆地。库车盆地以西阿克苏至乌恰之间地区,地图所示仅为本文作者李建森个人基于区域构造和相关资料推测的分布区域。库车盆地位于南天山与塔里木盆地北部之间,是天山山脉南麓的地质凹陷。古近纪(约6000万年前),库车盆地与特提斯洋相连,积累了巨厚的盐层和其他沉积岩。盐层经底辟作用顶起或刺穿上覆沉积层,形成了盐底辟构造。盐丘是盐底辟构造的一种主要类型。经有关学者研究,库车盆地出露地表的盐丘共有35处(徐洋《新疆库车盆地古近纪盐湖物源、古水温、蒸发程度及其成钾远景评价》)。
库车盆地 红层之下是盐层
木棉树上的栗腹䴓,与蛛口夺食的淡紫䴓
西双版纳一棵巨大的木棉树上开满了花,这是这棵树一年中最热闹的时候,近二十米高的树冠上鸟类与兽类来回穿梭,其中活动范围最大的便是栗腹䴓。图中这只栗腹䴓时而蹦跳到木棉花周围,时而蹦跳到树干上,显得非常活泼。
䴓 森林中的“贴树皮”舞者
“采蘑菇”,这种都市人热衷的亲近自然的方式,该如何合理有序进行?
现在,随着都市人回归山林、释放压力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许多户外活动组织、自然教育机构,都纷纷推出“采蘑菇”活动。于是,这类活动该怎样合理有序地进行,渐渐成了需要面对的问题。特别是今年,云南大理等地出现的“灭绝式采蘑菇”,已经对当地生态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对此,有业内人士提出了一些倡议:不大量采摘,不挖掘土壤;不采过于幼嫩的蘑菇,留下一些成熟的蘑菇让它们传播孢子;不以“采摘”、“打野”为根本目的,而侧重在自然界中认识、了解蘑菇等。照片拍摄的是柳开林教蘑菇爱好者如何辨认蘑菇。摄影/毛莎莎
菌盖下方的“小方格”,是孢子散逸的通道
在百山祖的森林中,漏斗多孔菌主要生长在阔叶树的腐木或枯枝上,它的菌盖直径一般不超过5厘米,正面呈漏斗形,腹面密集排列着大量长方形和菱形的“小方格”,宽度大约1—3毫米,这些结构是菌管末端形成的开口,被称为“孔口”,成熟的孢子经由这些孔口释放到空气中,完成传播。
百山祖 中国东部的菌物秘境
皑皑白雪中的精灵:勤劳的普通䴓
9月,乌尔其汉开始降雪。森林之中,一只普通䴓飞到树干上找虫,“噔、噔、噔”地啄着,一棵树的树干搜寻完毕,便转向下一棵。雪不停地下,森林里越来越安静,似乎只有摄影师和这个勤劳的小家伙还在工作。
䴓 森林中的“贴树皮”舞者
图为盐底辟构造的两种外形示意图。盐底辟形态千姿百态,其形态主要有三个控制因素:一是盐底辟的上升速率,二是沉积岩的沉积速率,三是剥蚀速率。这三个因素的组合,决定了盐底辟的形态。
库车盆地 红层之下是盐层
沙棘林的深处枝叶很密,而且沙棘枝上长有尖刺,人和大型牲畜都很难进入,因此荒漠猫便利用这种生境来作为自己白天的庇护所。在野外,研究人员从未见过荒漠猫出现在河流附近,但通过卫星定位追踪,他们发现荒漠猫其实经常会靠近河边,甚至穿越河道,于是便将红外相机隐藏在河岸,终于拍到了一只荒漠猫渡河的画面。
追踪荒漠猫 的二十年 揭示我国唯一特有 猫科动物的生存现状
黄盖鹅膏 Amanita subjunquillea
北京也是蘑菇钟爱的地方
鲜红色喙的绒额䴓,与大胆觅食的滇䴓
绒额䴓在高大的树干上非常醒目,鲜红色的喙便是绒额䴓有别于其他䴓的特征。
䴓 森林中的“贴树皮”舞者
图是温宿县北部一座盐丘里的一条盐溪,形成了盐瀑的景观。这条如冰河般蜿蜒流淌的盐溪,有许多盐花结晶析出,被当地人称为“苦水河”(摄影/英子权)。
在䴓科鸟类中,丽䴓的羽色是最为明艳的,丽䴓的“丽”便是美丽、靓丽的意思。丽䴓头部到背部上方的羽毛尖端为淡紫色和矢车菊蓝色,格外醒目。摄影师花了26天时间蹲守,才拍到这张丽䴓与贝母兰的近距离标准照。这段时间过后,她对丽䴓和墨脱的森林都有了全新的认知。
䴓 森林中的“贴树皮”舞者
流水溶蚀盐岩,形成了独特的盐喀斯特地貌
图是本文作者李建森及研究团队成员,在拜城县的却勒盐丘考察时的场景(供图/李建森)。在其中本图,我们可以看到,盐丘被流水侵蚀后,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溶洞,溶洞里的盐被流水冲刷带走后,形成地下含盐暗河,穿透了盐丘;
库车盆地 红层之下是盐层
追踪荒漠猫 的二十年 揭示我国唯一特有 猫科动物的生存现状
北京大型真菌的地理成分复杂多样,有较多的区系成分
北京大型真菌的地理区系,以世界广布属(61.37%)和北温带分布属(31.05%)为主,其次是泛热带分布属(5.42%)。这与北京的自然环境有关,北京地处华北平原与燕山、太行山山脉交界处,地形多样,气候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各垂直分布带的森林植被群落的建群种和优势种主要区系特征为北温带分布类型,并具一定热带亲缘性。跨页中展示了形态比较有特色的几种:杯冠瑚菌、尖顶地星,世界广布属;马鞍菌,北温带分布属;弹球菌,泛热带分布属。弹球菌传播孢子的方式很神奇,它肚子里有一个鼓鼓的孕育孢子的组织,待孢子成熟后,被雨水打到的弹球菌便像高射炮般快速弹出,并发出“砰”的声音,可以将孢子弹射到五六米外的地方。图为弹球菌 Sphaerobolus stellatus
北京也是蘑菇钟爱的地方
图这只白尾䴓从鸟浪中飞了出来,飞到了倾斜的路肩墙上,从一小丛苔藓中叼出几颗果子迅速吞下,又飞回到鸟浪会集的那棵树上。大胆的白尾䴓时常这样脱离队伍觅食,因为总有其他白尾䴓在一旁为它保驾护航。鸟浪中的鸟类不断地转移觅食地,每当转移到新的地方时,多数鸟类都要站在视野好的位置观察一阵,才敢放心觅食。
䴓 森林中的“贴树皮”舞者
图为本文作者李建森研究团队,在阿克苏地区拜城县的却勒盐丘上进行挖掘采样。刨开表面覆盖的一层薄土,下面就是厚厚的盐层(供图/李建森)。
库车盆地 红层之下是盐层
荒漠猫20年研究历程中的“大事记”
自19世纪末被命名以来,荒漠猫一直是非常神秘的物种。20世纪,我国老一辈的动物学家积累了一些关于它的野外资料。2004年,我国动物学者首次对荒漠猫的分布信息等进行系统性的汇总,此后20多年间,学界对这个物种的认识逐渐深入。这里仅列举荒漠猫研究历程中的部分“大事记”。资料提供/李晟
追踪荒漠猫 的二十年 揭示我国唯一特有 猫科动物的生存现状
在霞浦的海上 这里也有盛大的“田园”和千年“田园诗”
一棵油松被烧掉了树冠,图中这只黑头䴓便在发黑炭化的树皮间寻找藏匿其中的小昆虫。
䴓 森林中的“贴树皮”舞者
这是奥奇克(又称阿其克苏)盐丘的局部图片,能看到盐丘表面的白色盐结晶。画面中,近景是“趴伏”在地表的奥奇克盐丘,远景是覆盖在盐层之上的红层。奥奇克盐丘出露于地表的高度约500米,面积16平方公里,位于新疆阿克苏地区温宿县,被认为是我国最大的盐底辟构造,因保存完好、面积巨大、形态浑厚而受到地质界的关注。奥奇克盐丘整个盐层的厚度达数千米,这些巨厚盐层经底辟作用,从地下刺穿上覆层,涌入地面后呈放射状外溢数公里。后经喜马拉雅运动构造抬升,奥奇克盐丘才出露地表。目前我们看到的,仅仅是从盐丘上覆层溢出来的盐层部分,盐丘的大部分仍然被埋压在地下。摄影/沈久泉
红外相机还曾拍下过一只荒漠猫与家猫的杂交个体,它身体的毛发大部分是白色,这是家猫的特征,同时又如荒漠猫一样耳尖长有簇毛,尾端有明显的环纹。
追踪荒漠猫 的二十年 揭示我国唯一特有 猫科动物的生存现状
事实上,黑头䴓偏爱这样的森林,过火后树皮变得酥软,轻轻一碰便掉了下来,昆虫无处躲藏,觅食不再是体力活。当摄影师走进林中时,一只黑头䴓便飞到一根低矮的松枝上紧盯着她,接着是第二只、第三只……它们一起鸣叫,引得周围的黑头䴓也开始鸣叫,吓得摄影师瞬间退出它们的“地盘”。
䴓 森林中的“贴树皮”舞者
盐底辟构造 有三层结构,一般出露地表的只是上面两层
拜城县的这一处盐底辟构造,直观反映了底辟构造的基本构成部分:最上层是上覆层(盖层),由红层等沉积岩构成;上覆层的下面,是盐底辟的主体——盐层。画面中,盐层就是白色条带状的那一层,近处因为上覆层的红层被侵蚀殆尽,所以留下了白色的盐层,其中最右侧的一个白色大坑,就是盐层被侵蚀后形成的洼地;底辟构造的最下层——盐下层,因为被埋压在地面以下,所以无法显露出来。目前,盐底辟构造出露地面能被我们看到的,主要是那些色彩斑斓的红层,即盐底辟的上覆层部分( 摄影/沈久泉)。在地下1500米以下,盐层密度小于覆盖其上的上覆层沉积岩的密度,因此在差异重力或其他动力驱动下,盐层向上流动,拱起甚至刺穿了上覆层,形成穹隆状构造。
通过卫星定位追踪,研究团队的博士研究生孔玥峤识别、标记出了荒漠猫经常“过马路”的位置,然后与当地的管理部门一起设计并制作了画有荒漠猫形象的警示牌,提醒过往车辆注意减速(摄影/李晟)。
追踪荒漠猫 的二十年 揭示我国唯一特有 猫科动物的生存现状
摄影 / 李晟
霞浦凭借美好的山海地貌,深厚的人文历史,早早成名,有着“画本霞浦、千鲜之城”的美誉。霞浦是中国海岸线最长、滩涂面积最大的县之一,全县渔业人口占总数一半以上,拥有中国海带之乡、中国紫菜之乡、中国生态大黄鱼之乡、中国南方海参之乡等盛誉,各类海产种类近千种。图为霞浦秋天海面上的生蚝田,不同颜色、数量巨大的环保浮筒组成了色彩缤纷的海上田园。一艘小船载着巡视海田的渔民,穿越蓝色的阡陌交通。
在霞浦的海上 这里也有盛大的“田园”和千年“田园诗”
在一众羽色低调的䴓中,丽䴓显得格外明艳
沿着枝干寻找食物的丽䴓常常遇到“碍事”的贝母兰,这时它会一个大跳越过贝母兰或径直飞走。图这只丽䴓选择及时抽身,它的尾羽扫到了贝母兰上,处于花期尾声的贝母兰摇摇晃晃,险些被扫掉两片花瓣。眨眼工夫,丽䴓已在另一棵树上觅食。
䴓 森林中的“贴树皮”舞者
本图及下图是团队成员在考察盐丘时,发现的不同盐的结晶体。这些盐,基本都是氯化钠晶体,还夹杂一些泥沙等碎屑物质。他们到库车盆地考察盐丘,还有一个重要使命,就是寻找钾盐矿床。在所有盐类矿物中,钾盐是我国极为紧缺的重要盐矿。团队成员连续多年在库车盆地寻找钾盐矿,有过重大进展,发现了我国地质考察史上含钾浓度最高的盐泉水,但遗憾的是,目前依然没有找到钾盐矿。供图/李建森
库车盆地 红层之下是盐层
追踪荒漠猫 的二十年 揭示我国唯一特有 猫科动物的生存现状
图为霞浦的海带峡谷,因为海带产量巨大,晒场不足,除了利用海上晒场和有限的平地外,渔民们巧用山地地势高差,架设钢索,形成气势磅礴的海带“空中天幕”。摄影/陈瑞平
在霞浦的海上 这里也有盛大的“田园”和千年“田园诗”
摄影 / 陈瑞平
在天山和塔里木盆地的“夹缝”之中,发育了库车盆地的盐底辟构造
图是一张真实反映库车盆地盐底辟构造与周边地理环境关系的图片。画面中,左侧一望无际的荒漠,是塔里木盆地;右侧的低山丘陵,是被抬升起来的盐丘构造,位于温宿县东北部的博孜墩柯尔克孜民族乡。其中海拔较低、颜色呈土黄色的“土堆”,就是出露地表后被侵蚀得坑坑洼洼的盐丘;画面远景有白雪覆盖的高山,则是天山。摄影/李涛
追踪荒漠猫 的二十年 揭示我国唯一特有 猫科动物的生存现状
风从海上来:蓝色大地上的“群山与长风”
霞浦陆地多山,山风纵横。其实,在霞浦广袤的海域之上,也有许多的山地和丘陵,那就是400多个岛礁。明代诗人谢肇淛写霞浦岛屿,便有“百尺危峰水上浮,芙蓉片片俯沙洲。石壁孤悬烽火夜,银涛高卷海门秋”的峥嵘之气。唐朝时,日本空海大师来唐求法,渡海遇风暴,“随浪升沉、任风南北”,最终在霞浦靠陆,并得到当地人的帮助。诸多岛礁之上,奇岸巨石、断岩绝壁、古朴渔村、灯塔码头一一陈列,许多无人岛更是充满了野性。图为四礵列岛的东礵岛,断崖如龙脊。摄影/刘赛
在霞浦的海上 这里也有盛大的“田园”和千年“田园诗”
摄影 / 刘赛
同属一个古湖盆,不同沉积层叠压在一起,创造了别样的风景
拜城县的低山丘陵,不仅色彩绚丽,而且还排列整齐,犹如等待检阅的军阵方队。如果仔细观察,这些低山丘陵都是由一层层色彩有所差异的层状物质构成。其中夹杂的白色带状物质,就是杂有盐类结晶的物质。这些是因为在过去的地质历史时期,该区域还是古湖盆,经过不同地质年代,沉积了不同的沉积物。如果是水体不深的氧化环境,沉积物一般都是红色。这些沉积物,基本都属于泥岩、粉砂岩和砂岩等。它们是古湖盆中沉积物的后来者,早于它们沉积的则是盐岩。后来,在构造抬升作用下,这些沉积层出露地表,形成低山丘陵,接受流水侵蚀的“抛光打磨”,逐渐形成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地貌景观。若在未来的某一天,这些沉积物被侵蚀殆尽,它们下面那些巨厚的盐层将会暴露出来。到那时,库车盆地又将呈现出另一番景观了。摄影/李涛
追踪荒漠猫 的二十年 揭示我国唯一特有 猫科动物的生存现状
图为海面上的生蚝田,无数浮筒组成了气势磅礴的团体操阵列。
在霞浦的海上 这里也有盛大的“田园”和千年“田园诗”
盐底辟构造,为油气资源的聚集和保存起到了重要作用
出露地表的盐丘,最初还没有经过流水侵蚀时,盐丘顶部就像鼓起来的馒头。后来经过流水的溶解、淋滤,蒸发岩的盐分被稀释出来,随着流水进入溪谷、河流。等水分蒸发后,盐分又发生结晶,成为盐花留在了溪谷、河流的低洼处(摄影/沈久泉)。就这样,经过流水的反复溶解淋滤、侵蚀,盐丘顶部慢慢被侵蚀成了塌陷的洼地,仅仅留下一些相对坚硬的盐柱等地貌。
草原猎手的“成长期”
在一个夏季,摄影师余五灵在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的默勒草原上,偶然发现了一个荒漠猫家庭,猫妈妈独自养育着两只小猫。他在附近搭建了伪装帐篷,躲在里面与这个小家庭共度了一周的时光。它们的生活很有规律:每天9点,两只小猫从洞穴中钻出来嬉戏玩耍,中午12点,它们会回到窝里,而猫妈妈则外出捕猎。一天,两个小家伙为了争抢妈妈带回的鼠兔而打了起来,嘶吼着你追我赶,猎物则一再易“口”。在争食过程中,它们既锻炼了身体,也磨练了捕猎技巧,这是它们成长为未来草原猎手的必经阶段。但与一般的荒漠猫幼崽相比,这两只小猫的眼睛虹膜不算“蓝”,其中一只的毛色偏黑,接近“狸花”家猫,很可能是混杂了部分家猫基因的荒漠猫与家猫的杂交后代。
摄影/余五灵
追踪荒漠猫 的二十年 揭示我国唯一特有 猫科动物的生存现状
摄影 / 余五灵
图为竹江岛。以小岛为核心,海上村庄向周边海域一圈圈扩散,外围是渔民们的渔排或海带晾晒架。摄影/赵高翔
在霞浦的海上 这里也有盛大的“田园”和千年“田园诗”
摄影 / 赵高翔
剩下的坚硬盐层,被流水打磨得犹如一柄柄锋利无比的刀剑,闪耀着令人不寒而栗的光泽。地质工作者们的钻探勘查显示,在拜城凹陷南缘5100米深的古近系地层中,发现了钾石盐矿物,也为未来寻找钾盐矿床提供了启发。摄影/沈久泉
荒漠猫喜欢在人工沙棘灌丛中活动,也会靠近河流
在门源的乡村附近,常能见到人工种植的沙棘灌丛。研究人员发现,这种人工生境出乎意料地成为了荒漠猫至关重要的日间隐蔽所。在山前的沙棘林附近以及林中布设的红外相机常能拍到它们的身影。
追踪荒漠猫 的二十年 揭示我国唯一特有 猫科动物的生存现状
图为秋天刚下苗的紫菜网架,此时苗绳呈现白色,紫菜架像是素帛的纺织机。
在霞浦的海上 这里也有盛大的“田园”和千年“田园诗”
猫狐“两兄弟”,是浅山带生态系统的顶级捕食者
清晨6点,一只荒漠猫在浅山带的灌丛中悄然现身。
追踪荒漠猫 的二十年 揭示我国唯一特有 猫科动物的生存现状
图为成熟的紫菜田,鸟瞰角度,收割紫菜的平头船像是橡皮擦,走过的地方,紫菜田的颜色也随之变浅了很多。
在霞浦的海上 这里也有盛大的“田园”和千年“田园诗”
竺可桢日记揭秘的:竺可桢、黄秉维与中国热带界线的故事
拜城凹陷是盐底辟构造分布的一个中心地带,有很多出露地表的盐丘
拜城县所在的拜城凹陷,是地质构造上一个极为重要的单元。这里是库车盆地中盐底辟构造分布的一个中心地带,有很多出露地表的盐丘。图即为一处出露地表的盐丘。经过长期的流水侵蚀,盐丘已出现一个大型的塌方空洞,是此处的盐层被流水侵蚀掏空而成。
库车盆地 红层之下是盐层
村庄附近,两只小猫躲在青稞田中欢跳嬉戏
在门源,荒漠猫经常会靠近人类居住的区域活动。研究团队安放在一片青稞田旁的红外相机就拍下了两只欢跳嬉戏的幼年荒漠猫,其中一只腾空而起,张开四肢“扑”向自己的小伙伴,动作活泼可爱。在画面远处,几根电线杆在庄稼的掩映下若隐若现——这处荒漠猫的“幼儿园”其实距离人类的村庄并不远。
追踪荒漠猫 的二十年 揭示我国唯一特有 猫科动物的生存现状
在霞浦的海上 这里也有盛大的“田园”和千年“田园诗”
南岭横亘于我国大陆的南部,对寒冷气流的南下具有一定的阻挡作用
南岭由五座山岭组成,虽然海拔不高,山峰的平均海拔多在1000米左右,但对冷空气的南下能起到一定的阻挡作用,使得冬季南岭两侧的地域差异显著。由于南岭南北两侧存在差异,竺可桢在《物候学》一书中也指出,南岭可以说是我国亚热带的南界,南岭以南便可称为热带了。南岭以北,冬季常有寒潮、冻雨的侵袭,而南岭以南,已经没有冬季,植被可全年生长。南岭北面的稻米等作物只能两年五熟,而南边的稻米等作物可以一年三熟,此外荔枝、菠萝、芒果等热带水果在南岭以南地区也可以广泛种植,生长良好。
竺可桢日记揭秘的:竺可桢、黄秉维与中国热带界线的故事
在霞浦的海上 这里也有盛大的“田园”和千年“田园诗”
郁闭的原始森林和适宜的气候,让百山祖成为大型真菌的乐土
百山祖国家公园位于浙江省的西南部(右图),由于地处中亚热带南缘,这里有着温暖湿润的气候,而且是我国华东植被保存最完整的区域之一。在百山祖海拔600米以下的沟谷地带,生长着茂密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海拔1000—1500米的地带常年云雾缭绕,形成了从常绿阔叶林到温带针叶林的垂直过渡。
百山祖 中国东部的菌物秘境
南岭何在?
南岭本身的界线范围也是一个谜
南岭是我国南方地区最大的山脉,主要由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和大庾岭五条山岭组成,也称五岭。长期以来,关于南岭的界线和范围一直众说纷纭。上世纪40年代,李四光便提出南岭是长江流域与珠江流域之间断断续续的山脉的统称。1985年,在《中国自然地理·总论》一书中,南岭被描述为东起武夷山南端,西抵雪峰山南端的八十里大南山,东西长度超过600公里,南北宽约200公里,构成长江与珠江流域的分水岭。之后,经过中国科学院国家计划委员会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对南岭山地的进一步考察,确定了南岭范围大致位于23°50′N(广东英德)—26°55′N(湖南祁阳),109°36′E(广西龙胜)—115°35′E(广东龙川)之间,东西绵延640公里,南北宽约320公里。2015年,陈振明等人提出,南岭位于广东、广西、湖南、江西和福建五省区的交界地带,东西绵延800公里,面积约16.4万平方公里,这也成为目前学界比较认可的南岭的范围。
竺可桢日记揭秘的:竺可桢、黄秉维与中国热带界线的故事
图是本文作者李建森弯腰在溶洞边缘取样。盐丘出露地表后,一旦遇到流水,盐溶作用就会十分发育,形成特有的盐喀斯特地貌,如漏斗状地形、盐花、盐溶洞以及洞中的盐晶体造型、暗河、盐溪等。
库车盆地 红层之下是盐层
这是一只被救助的荒漠猫,在被放归野外前,研究人员为它戴上了新型国产卫星定位颈圈,希望能藉此了解更多荒漠猫生活的秘密。
摄影/马存新
追踪荒漠猫 的二十年 揭示我国唯一特有 猫科动物的生存现状
摄影 / 马存新
在霞浦的海上 这里也有盛大的“田园”和千年“田园诗”
透过微距镜头,可以看到树枝表面生长着许多“小杯子”,它们仅有几毫米高,菌盖和菌柄上挂着晶莹的露珠,很是可爱。这些微小的真菌可能是晶杯菌科的物种。
百山祖 中国东部的菌物秘境
竺可桢日记揭秘的:竺可桢、黄秉维与中国热带界线的故事
在我国的超大城市中,北京大型真菌的多样性表现突出
在2024年举行的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16次缔约方大会(COP16)上,北京被评为“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许多人因此知道了北京的鸟类、水生生物等具有丰富的多样性。实际上,在我国的一线城市中,北京在大型真菌的多样性方面,表现也非常突出(见图表,深圳数据出自李挺等《深圳市大型真菌资源多样性》,上海数据出自李传华等《上海野生大型真菌物种多样性初报》,广州大型真菌调查正在进行中,尚未公布准确数据)。
北京也是蘑菇钟爱的地方
库车盆地遍地都是盐岩,但至今仍然没有发现我国极为紧缺的钾盐矿床
图为本文作者李建森和他所在的山发寿研究员团队,在温宿县博孜墩乡考察盐底辟构造的场景。河道里白花花的物质是盐的结晶,它们是流水从周围盐丘带过来的。
库车盆地 红层之下是盐层
2018年,在青海三江源的嘉塘草原,研究人员利用红外相机记录下了世界上第一组荒漠猫野外繁殖和育幼过程的影像,引起了轰动,这是其中的一张照片。荒漠猫会利用旱獭和亚洲狗獾废弃的洞穴繁殖,当幼崽在洞口玩耍时,猫妈妈寸步不离地守在周围。
供图/北京山水自然保护中心
追踪荒漠猫 的二十年 揭示我国唯一特有 猫科动物的生存现状
霞浦:中国海上田园的经典之地
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经学家顾炎武曾说,“海者,闽人之田也”,这在霞浦尤为典型。狭长的半岛深入海域,让霞浦既有波澜壮阔的外海,也有恬静淡雅的内海,加上合适的温度、海流和养分,适合各种海产的生长,是耕海牧渔的天然沃土。图为海面上的龙须菜田和海带田。
在霞浦的海上 这里也有盛大的“田园”和千年“田园诗”
地理学家对我国热带北界的划分可分为三派
——南岭派、北回归线派和雷州半岛北部派
通过上述地理学家对我国热带北界的划分,可以将其归纳为三派,即南岭派、北回归线派和雷州半岛北部派。每一派中又有不同的观点,只是在局部地区有细微的差别,总体大致相同。早期竺可桢与20世纪50年代黄秉维主持的中国综合自然区划中对热带的划分大致是以最冷月平均气温16℃等值线,≥10℃积温8000℃和平均极端最低气温5℃等为指标,该界线大致以雷州半岛北部为界,这条界线也成为地理学界的一个主流观点;1963年,竺可桢在其《物候学》一书中又提出:“南岭以南便可称为热带了……在热带里,干季和雨季的分别比冬季和夏季的分别更为突出。”此时,竺可桢的看法已经发生了转变,认为热带的界线应该划在南岭。在后续出版的《竺可桢全集》中,我们也经常能看到竺老对这一观点的阐释。然而这一观点在国内并未得到学界的普遍共识;1980年,曾昭璇等人提出的热带界线基本沿北回归线上下波动,因而大体上可以看作是以北回归线为界。
这些划分方案是在当时为指导农业生产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随着气候的变化和研究目的的不同,具体界线的划分也会随之改变。更为重要的是,自然区划的本质是为了区分自然界各地方的差异性。哪里能区分出不同区域来,哪里就应该是界线所在。
竺可桢日记揭秘的:竺可桢、黄秉维与中国热带界线的故事
插画中画出了北京大型真菌中的大部分优势种,以及一些比较特殊的真菌,如黑松露,并展现了它们的生境特点:有的是腐生的,如云芝、冬菇等;有的是和树木共生的,如栗树——栗树蘑(灰树花)和鸡油菌,油松——点柄乳牛肝菌和淡紫色钉菇。绘图/出离
北京也是蘑菇钟爱的地方
2007年,研究人员布设在川西山地的红外相机,拍下了世界上第一组野生荒漠猫的影像,这是其中的一张。
追踪荒漠猫 的二十年 揭示我国唯一特有 猫科动物的生存现状
梳理中国热带北界科学认识史
绘图/武锦森 宋翰笛
什么是热带?热带的划分标准是什么?这是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的地理学家讨论最多的问题之一。气候是划分热带界线的主要标准,国际上通常采用柯本的气候分类标准,将最冷月均温18℃作为划分热带的界线,按照这一标准,我国的热带主要集中在海南岛五指山以南的区域。这一划法显然与我国的实际情况不太相符,因此,我国的地理学家从气候、植被、土壤等综合地理要素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不同的热带划分方案。然而,由于不同学者对热带的定义不同,选取的指标也有差异,因而所划出的热带界线也有较大差异。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热带中段部分,尤其是在两广境内,不同学者所划出的热带界线甚至会相差两个纬度。本跨页地图通过梳理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主要地理学家对热带界线的观点及划分标准,试图将我国热带界线的科学认识史呈现出来。
竺可桢日记揭秘的:竺可桢、黄秉维与中国热带界线的故事
追踪荒漠猫 的二十年 揭示我国唯一特有 猫科动物的生存现状
诗歌海岸和海洋画境,孕育出特别的“蓝色田园诗派”
霞浦总体地形为鸡爪形,沿海以丘陵地貌为主,有着绵长的海岸线、众多岛屿和广阔的浅海滩涂。站在霞浦海岸的不同高度,霞光绚烂,云雾升腾,可以领略海上田园的中景、近景和远景。如此的美妙画境和深厚的耕海牧渔传统,孕育了霞浦从古至今的诗歌文化和众多诗篇。在诗人们的咏唱中,“海上田园”是最重要的主题之一。图为渔民驾着小船穿梭在紫菜架的竿影间,打理着属于自己的浮动田园,与波光、大海、远山、岛屿浑然一体。
在霞浦的海上 这里也有盛大的“田园”和千年“田园诗”
百山祖的森林中,也能发现各种各样的黏菌
除了大型真菌外,百山祖的山林中还生长着丰富的黏菌。黏菌是一类原始真核生物,它有着凝胶般黏糊糊的外表,可以通过名为“变形体”的结构改变自身形态,甚至还能“爬行”,但同时它又和真菌一样拥有子实体,通过孢子繁殖。目前,黏菌与真菌一同被归入“菌物”这个大类。在百山祖的森林中,你可能会在倒木的缝隙中发现一大团鲜红的“鲑鱼籽”,这是锈色团网菌(本图),从侧面拍摄,可以看到它还未完全成熟的子实体(下图)。
百山祖 中国东部的菌物秘境
南岭以南即为热带,这一观点或许和实际更为贴近
左页这两张关于中国气候的等值线图就是当年竺可桢在确定中国热带北界位置时所依据的重要图件,这是中国著名气候学家张宝堃带领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的几位研究人员策划制作的。在《中国的亚热带》一文中,竺可桢曾写道:从地植物学着眼,热带植物的分布以北纬21°30′左右为其北界,故认为最冷月16℃等温线和积温8000℃作为我国亚热带南界比较合适。这是竺可桢关于热带界线的最初看法。然而在实际应用中,我们不难发现香蕉、菠萝、芒果、菠萝蜜等许多热带作物在南岭以南的广阔区域都能生长良好,一些果树甚至被当作城市中的行道树栽种在路边。南岭以南即可称为热带,这也是后来在竺可桢日记中反复强调的新观点,这一观点或许和实际更为贴近。
竺可桢日记揭秘的:竺可桢、黄秉维与中国热带界线的故事
北京有大型真菌600多种,种类之多超过许多人的想象
北京林业大学生态与自然保护学院在2020—2022年间对北京大型真菌资源进行了一次调查(调查点位如地图所示)。确定了北京市大型真菌619种,其中国内新记录种5种,北京新记录种120种。此后,科学工作者和许多民间爱好者还在继续推进这一工作(本文作者调查过的地点同见地图),每年都有新种发现,到现在北京已发现大型真菌总数已远超该数据。
北京也是蘑菇钟爱的地方
村庄附近,两只小猫躲在青稞田中欢跳嬉戏
在门源,荒漠猫经常会靠近人类居住的区域活动。研究团队安放在一片青稞田旁的红外相机就拍下了两只欢跳嬉戏的幼年荒漠猫,其中一只腾空而起,张开四肢“扑”向自己的小伙伴,动作活泼可爱。在画面远处,几根电线杆在庄稼的掩映下若隐若现——这处荒漠猫的“幼儿园”其实距离人类的村庄并不远。
追踪荒漠猫 的二十年 揭示我国唯一特有 猫科动物的生存现状
图为春季时渔民在整理养殖紫菜的大量竹竿。很多紫菜架搭在外海,在紫菜收获后要及时拔除、收好,否则容易被大浪和台风卷走。千百根十几米长的大毛竹漂在海上,像是一片片巨大的银杏叶。
在霞浦的海上 这里也有盛大的“田园”和千年“田园诗”
《竺可桢日记》及《物候学》书籍一经出版,便广受欢迎,一版再版。
竺可桢日记揭秘的:竺可桢、黄秉维与中国热带界线的故事
图展示了北京大型真菌中一些颜色“出挑”的物种:蓝绿色的小孢绿杯菌,黑褐色的云芝,橙色的某种鹅膏(具体种待定),紫色的花脸香蘑,亮黄色的黄盖鹅膏(剧毒),橙棕色的皱木耳,桃红色的近紫柄红菇。
北京也是蘑菇钟爱的地方
追踪荒漠猫 的二十年 揭示我国唯一特有 猫科动物的生存现状
不同的养殖品种有不同的海上田园形式。养牡蛎可以筏式养殖,也可以在滩涂上让牡蛎附着在竹枝、石头上生长。养殖蛏子则要在海上拢起一条条类似堤坝或田块的凸起泥埕,长短不一,或直或弯,形成种种奇妙图案。
图为渔民在蛏田上劳作,这片海蛏子田非常规整,像是大平原上的田野。
在霞浦的海上 这里也有盛大的“田园”和千年“田园诗”
树枝上的“病毒”
在一块朽木上,散布着许多灰褐色、表面长满白色突起的小圆球,看起来很像显微镜下的病毒。实际上,这应该是某种黏菌被大型真菌寄生的画面:那些小圆球是黏菌的子实体,而它们表面的那些突起是真菌的子实体。在自然环境中,黏菌会以大型真菌的子实体为食,不过在这一轮较量中,显然是后者占了上风。
百山祖 中国东部的菌物秘境
捕猎归来
在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的托华村附近,摄影师发现了一只正在灌丛中捕猎的荒漠猫。经过两个多小时的等待,它钻出了灌丛,由北向南朝着自己的栖居地走去。看到这只雄性荒漠猫脚踏积雪、威风凛凛的样子,藏在伪装帐篷中的摄影师连忙按下了快门。它的耳尖有明显的簇毛,但从虹膜颜色、毛色和体表的斑纹来看,这只威武的公猫很可能是一只混杂了家猫基因的杂交个体。如今,野生荒漠猫面临的问题之一便是与家猫的杂交,这可能会破坏它们的遗传多样性。摄影/余五灵
追踪荒漠猫 的二十年 揭示我国唯一特有 猫科动物的生存现状
摄影 / 余五灵
海带阵列式:海上晾、山上晾、天上晾
霞浦是中国最大的海带养殖基地之一,海带丰收和晾晒的季节,霞浦空气中都弥漫着海带的香味。内海晒海带的数万根竹竿插在浅海中,抢收高峰期,昨日还布满光竿的辽阔海面,一天之间就挂满了海带,勾勒出独特的几何美学,蔚为壮观。
图为规模庞大的海上海带晒场,中间一条水道密密匝匝停满了渔船。虽然劳作高峰期海上可能有数百上千条船同时穿梭,但多年的磨合和经验使得抢收行动有条不紊。
在霞浦的海上 这里也有盛大的“田园”和千年“田园诗”
竺可桢日记揭秘的:竺可桢、黄秉维与中国热带界线的故事
奥林匹克森林公园,
也是一个蘑菇宝藏公园
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是北京最大的城市生态公园,这里多样的鸟类、良好的湿地生态为众人称道。鲜有人知的是,这里也是蘑菇的乐园,本文作者在这里找到过不下20余种蘑菇。其中最常见的是五棱散尾鬼笔(图1展示了五棱散尾鬼笔不同时期的形态)和晶粒小鬼伞(图2),此外还有白小鬼伞(图3)、狮黄光柄菇(图4记录了作者拍摄它时的工作状态,摄影/王宁)等。图1:五棱散尾鬼笔
Lysurus mokusin
北京也是蘑菇钟爱的地方
追踪荒漠猫 的二十年 揭示我国唯一特有 猫科动物的生存现状
紫菜原是滩涂礁石上自然生长的,先人采集而食,后开始尝试小规模的人工养殖。近40年来,霞浦紫菜养殖不断发展,面积达到数万亩,养殖范围也逐渐从内海扩展到外海。成熟后第一次采收的头水紫菜品质最高,整个收获季,一共可采收五水。
图为正在采收紫菜的平头船。摄影/乐脆
在霞浦的海上 这里也有盛大的“田园”和千年“田园诗”
摄影 / 乐脆
一小截树枝上,隐藏着许多微型“杯子”
森林中,即使在一小截树枝上,也可能收获惊喜。
百山祖 中国东部的菌物秘境
日记如竺可桢的另一条生命,虽未同日生,但却同日死
竺可桢自1913年在哈佛大学读书起,一直到1974年2月6日去世前一天,每天坚持记日记,61年从未间断。日记如竺可桢的另一条生命,虽未同日生,但却同日死。遗憾的是,这六十余年的日记未能完全保留,据竺可桢1962年7月3日所记:“晚阅过去日记,我现留存日记惟余1936年以后,1936年以前大约尚存10年,则在抗日战争中失去。”日记现由竺可桢的家人赠予浙江大学档案馆保管,为了一览日记的“真容”,我们专门派摄影师前往浙大拍摄,才有了现在文中所呈现的珍贵画面。当这些厚厚的日记本从档案架拿出堆叠在一起时,竟如小山一般,画面十分震撼,竺可桢铁一样的意志、常人难及的勤奋、惊人的自控力令人深深折服。摄影/王宁
竺可桢日记揭秘的:竺可桢、黄秉维与中国热带界线的故事
摄影 / 王宁
追踪荒漠猫 的二十年 揭示我国唯一特有 猫科动物的生存现状
燕鲍参肚:潮菜中的顶级食材
港式潮菜以擅长烹制名贵食材“燕鲍翅参肚”扬名,这些食材来自世界各地,均为可长久储存的干品。画面左下一组半月形食材为燕窝,来自印尼。画面左上一组长条形食材是海参,其中下方4根中型参为日本关西参,中间19根小而多刺者为日本关东参,上方2根大而无刺者为澳洲的猪婆参。画面右边中间两组元宝形食材是干鲍,其中11粒小者为日本网鲍,2粒大者为南非大干鲍。散落在画面上的金黄色鱼胶(又称鱼肚、花胶),形态各异,包括:❶非洲黄花胶;❷鳘鱼筒胶;❸南美北海筒胶;❹❺野生赤嘴鳘鱼公肚;❻❼白花胶;❽❾小赤嘴公肚;❿北海公肚;⓫红鸡赤嘴公肚。各种鱼胶价格差异极大,每斤从数百元到数万元不等,据说顶级金钱鳘鱼胶每斤高达几十万元。不少潮汕人将名贵花胶视为传家宝,世代珍藏。
潮菜 脱离粤菜的哗变
“冲积扇”“银杏叶”和“团体操”:形形色色的海上劳作
海上劳作的种类繁多,捞鱼苗、收海带、种紫菜、挂蛎、喂食、捞蟹苗、插收竹竿、晒网等等。渔民在竹竿、浮筒阵中驾一叶扁舟巡海,甚至潜入水中观察“海中庄稼”的生长情况。
图为滨海的大片虾塘不断换水、放水,在沙滩上冲刷出的纹理,像是山边的冲积扇。
在霞浦的海上 这里也有盛大的“田园”和千年“田园诗”
图为广东省清远市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北部的大龙山,大龙山属于南岭山脉中的一条支脉,最高峰海拔约1611米。从画面中可以看出,冬季的大龙山,虽然山脊线上已经披冰挂雪,但山坡地带依然被郁郁葱葱的常绿植被所覆盖。
摄影/胡世南
竺可桢日记揭秘的:竺可桢、黄秉维与中国热带界线的故事
摄影 / 胡世南
荒漠猫常会“过马路”,
这增加了它们遭遇“路杀”的风险
在门源的农田和村庄周围,荒漠猫仿佛找到了容纳自己惬意栖身的伊甸园。它们会在人类的定居点附近游荡,也会靠近道路活动(下图 摄影/寿好选),但这却增加了它们遭到机动车撞击或碾轧的风险。
追踪荒漠猫 的二十年 揭示我国唯一特有 猫科动物的生存现状
鲜的极致:生腌、鱼生、虾生……
潮菜追求“鲜”,鲜的极致是生食,是谓鱼生、虾生之类。清乾隆《潮州府志》记载当地饮食:“所食大半取于海族,故蚝生、虾生、鱼生之类,辄为至味。”很多人不能接受鱼生,但能接受生腌。生腌就是将小海鲜用盐水简单腌制一下,不过火,加入酒、生姜和香料,就直接食用。但食客最好有一个坚强的胃。潮汕街头到处都有鱼生排档,很受人们欢迎(摄影/冯木波)。
图为下青山渔村渔船上的老夫妇的日常,他们用绳子串起空贝壳,养牡蛎或育苗,都会用到贝壳网。
摄影/张梦夏
在霞浦的海上 这里也有盛大的“田园”和千年“田园诗”
摄影 / 张梦夏
一个精彩纷呈的“蘑菇王国”
行走在百山祖的密林里,常会与形形色色的大型真菌不期而遇。它们色彩缤纷、形态各异,是浓绿森林里亮眼的点缀——树干与倒木上,常看到鲜艳的桂花耳、小巧的小皮伞等;林下地面的腐殖层与落叶堆里,则藏着圆滚滚的马勃。
匙盖假花耳(桂花耳)
百山祖 中国东部的菌物秘境
北回归线是中国 最好的热带北界
从天文学的角度看,热带是指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能够接受太阳光直射的广大地区。其实北回归线是中国最好的热带北界。但在大陆东部,由于受海洋影响,热带的北界会离开北回归线向北延伸,在西部山地由于喜马拉雅山和横断山脉的阻挡作用,水汽通过南北向的河谷地带延伸,也会使热带的界线往北延伸,于是地理学家结合了气候、地形、土壤、植被等因素,将中国大陆热带的界线画成了一条微笑的向上弯曲的曲线。图为摄影师于今年夏至日当天的正午时分在广东汕头南澳岛拍摄的画面,由于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南澳岛恰好地处北回归线,因此我们可以从图中看到一种神奇的现象:北回归线标志塔的影子垂直落在下方的人群中,游客的影子也被自己完全踩在脚下。摄影/余文霖
竺可桢日记揭秘的:竺可桢、黄秉维与中国热带界线的故事
摄影 / 余文霖
图为摊位上的鱼虾蟹贝,都可以生腌,风味独特(摄影/冯木波);
桃源新故事:守护世代为生的蓝色田园
海上的田园也需要生态平衡及环境保护。霞浦近岸受海流影响,内海属于半封闭海域,有温跃层和盐跃层,阻碍水体交换,耕海牧渔要投喂大量饵料,鱼类会有排泄物,加上陆地其他生产生活排污,都可能会引发赤潮,对海洋养殖和环境产生危害。为此,霞浦人展开了诸多海洋守护活动,并不断优化养殖模式,如推广生态饲料、改动环保浮筒、将渔排从内海向外海迁徙等。
图为霞浦鹅湾滩涂湿地上正在生长的“海岸卫士”——人工种植的红树林。
在霞浦的海上 这里也有盛大的“田园”和千年“田园诗”
橘色小双孢盘菌:挂满朽木的“小盘子”
橘色小双孢盘菌是典型的腐生真菌,它们经常生长在各种阔叶树的朽木表面,是森林中重要的分解者之一。橘色小双孢盘菌的子实体呈浅盘状,边缘整齐、表面光滑,直径不足1厘米。它的物种名Bisporella citrina中,种加词citrina意思是“呈柠檬黄色和橙色的”。橘色小双孢盘菌经常群生于朽木上,远看像橙红色的斑点,近看则如一个个挂在树木上、颜色鲜艳的“小盘子”。
百山祖 中国东部的菌物秘境
竺可桢日记揭秘的:竺可桢、黄秉维与中国热带界线的故事
蜡蘑层层叠叠的菌褶,如繁花绽放
蜡蘑属真菌的子实体薄而有韧性,质感似皮革,因此在云南等地也被称为“皮条菌”。在浙江的百山祖,蜡蘑一般会与壳斗科和松科的树木共生。图中这簇如繁花一般的美丽蘑菇就是蜡蘑属的成员,它稀疏的菌褶犹如花瓣上的褶皱纹理,在这层层叠叠的“花瓣”中,还躲藏着一只饰纹姬蛙。摄影/唐志远
竺可桢日记揭秘的:竺可桢、黄秉维与中国热带界线的故事
大型真菌中的一些“小不点”
大型真菌的“大型”,是相对酵母菌、霉菌等真菌中的微生物而言的,是指子实体(真菌的繁殖组织)的大小足以让肉眼辨识和徒手采摘的高等真菌。有一些大型真菌体积其实并不大,如果不仔细找很容易错过。跨页中展示的冬生小菇,高约2—3厘米,是一种少见的在北京深秋时节还能见到的蘑菇。而生长在一小块朽木上的某种光柄菇(具体种待定),和生长在松果上的某种小菇(具体种待定),都不到 1 厘米高。图为冬生小菇 Mycena hiemalis
北京也是蘑菇钟爱的地方
图为潮菜大厨忙碌的场景。要成为一个潮菜名厨是不容易的,潮菜注重师承,更有好事者将能找到的每一代厨师姓名整理成名录。如果你没有接受过专业培训、名师指点,就很难在餐饮界立足(摄影/冯木波)。
竺可桢日记揭秘的:竺可桢、黄秉维与中国热带界线的故事
海南尖峰岭的鸟浪中总有淡紫䴓的身影,一只淡紫䴓跟随着鸟浪队伍飞行,但它心里时刻惦记着偷食蜘蛛网上的现成食物。每次鸟浪来到蜘蛛网附近时,它总是去看看有没有什么心仪的食物。
䴓 森林中的“贴树皮”舞者
竺可桢日记揭秘的:竺可桢、黄秉维与中国热带界线的故事
墨脱的森林中有很多肆意生长的苔藓,有些昆虫喜欢藏匿于苔藓中。丽䴓最爱的便是寄生植物的果子和一些昆虫,它们扫过树干和树枝上的一丛丛植物时,大概率能找到自己心爱的食物。
䴓 森林中的“贴树皮”舞者
竺可桢日记揭秘的:竺可桢、黄秉维与中国热带界线的故事
大火烧过的森林中,黑头成为勇敢的“拓荒者”
一年春季,山西省长治市沁源县特别干燥,大火烧过一片片油松林。半年后的秋季,这片森林已变得绿意盎然,一些树木顽强地活了下来,森林又恢复了勃勃生机。大火过后,黑头䴓飞到这片油松林中。
䴓 森林中的“贴树皮”舞者
此外,这里还有如雪白珊瑚一般的鹅绒菌(摄影/唐志远)等各种各样的黏菌。
竺可桢日记揭秘的:竺可桢、黄秉维与中国热带界线的故事
不论是去郊外远足,还是到公园闲逛,在北京可能与蘑菇邂逅的地方非常多
真菌对环境的适应性非常强,只要留心观察,你会发现在北京蘑菇可能出现的地方非常多。照片中拍摄的是一丛生长在公园步道边的黄白脆柄菇(Candoleomyces candolleanus)。我们在生活中遇见这种蘑菇的概率非常高,它们多生长于阔叶林里腐朽的树桩、倒木、埋木、富含木质碎屑的土壤上,也常在公园、花园、林缘、路边、篱笆旁的腐殖质丰富处或覆盖木屑的花坛中出现,有时甚至能从硬木地板缝或腐烂的木质建筑构件附近长出。摄影/王宁
图中,两只白尾䴓、一只栗腹矶鸫和一只铜蓝鹟站在不同的角度张望,观察有无猛禽在周围活动。
䴓 森林中的“贴树皮”舞者
图3
白小鬼伞
Coprinellus disseminates
北京也是蘑菇钟爱的地方
相较于外形相似的淡紫䴓,绒额䴓的分布范围更广,食性也更广。图中,一只滇䴓寻找着松树树皮中的昆虫,另一只滇䴓跟在它的身后为它保驾护航。阳光渐渐照射到树皮上,它看得更清晰了,任何昆虫都无法逃脱它那油亮的小眼睛。
䴓 森林中的“贴树皮”舞者
狮黄光柄菇 Pluteus leoninus
图4记录了作者拍摄它时的工作状态,摄影/王宁
北京也是蘑菇钟爱的地方
墨脱森林之中,栖息着数量众多的鸟类
80K是老扎墨公路的一个重要节点。尽管扎墨公路在不断演变,这个名字却一直沿用到了今天。从波密县扎木镇往墨脱走,80K之前是针叶林及针阔混交林,过了80K便进入了常绿阔叶林的世界。很多鸟类都会在这个交界处觅食,丰富的植被养育了数量众多的鸟类。
䴓 森林中的“贴树皮”舞者
䴓的眼神格外锐利,能轻松找出隐藏在植物深处的果子
墨脱直径几十厘米粗的树干往往上长满了苔藓,这些苔藓生长了很多年,如今,谁都看不到树干本来的面貌。图中,一只白尾䴓轻松地抓着一丛苔藓,叼出一颗果子准备食用。
䴓 森林中的“贴树皮”舞者
图为库车盆地古盐湖沉积改造过程示意图。这个改造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海盆形成阶段,古特提斯洋为盆地带来了丰富的盐类物质;其次是湖盆充填阶段,南天山造山带控制了库车前陆盆地,后期叠加补给非海相物源;再次是盐体改造变形阶段,盐层因重力差异负载等因素向上流动,形成盐底辟。由于持续受到挤压应力,盐底辟进一步隆起出露地表。
库车盆地 红层之下是盐层
在西双版纳,野生动物往往只闻其声不见其影
云南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热带森林覆盖率非常高,山上长满了各种植被,阳光几乎无法照射到地表。在如此茂密的森林中,寻找野生动物的难度可想而知。很多时候,摄影师置身其中也只能听到野生动物的叫声,但无论如何都看不到它们。
䴓 森林中的“贴树皮”舞者
图2 晶粒小鬼伞Coprinellus micaceus
北京也是蘑菇钟爱的地方
在未来,百山祖一定会涌现更多的新发现,例如这种有着蓝色菌盖的蘑菇,就是一个即将发表、但尚未正式命名的新物种。
百山祖 中国东部的菌物秘境
通过红外相机监测,研究人员发现荒漠猫一般在晨昏活动、白天休憩。由于大型食肉动物的缺失,在门源周边的生态系统中,荒漠猫与赤狐(右下图)这两种中级食肉动物成为了这里的顶级捕食者。
追踪荒漠猫 的二十年 揭示我国唯一特有 猫科动物的生存现状
竺可桢日记揭秘的:竺可桢、黄秉维与中国热带界线的故事
与它们同域分布的中小型食肉动物还有兔狲、豹猫、藏狐和艾鼬等,不过它们在竞争力上都要逊于猫狐“两兄弟”。
追踪荒漠猫 的二十年 揭示我国唯一特有 猫科动物的生存现状
竺可桢日记揭秘的:竺可桢、黄秉维与中国热带界线的故事
竺可桢日记揭秘的:竺可桢、黄秉维与中国热带界线的故事
追踪荒漠猫 的二十年 揭示我国唯一特有 猫科动物的生存现状
竺可桢日记揭秘的:竺可桢、黄秉维与中国热带界线的故事
竺可桢日记揭秘的:竺可桢、黄秉维与中国热带界线的故事
竺可桢日记揭秘的:竺可桢、黄秉维与中国热带界线的故事
雨中,马勃喷出孢子烟雾,如梦似幻
雨水穿过马尾松的枝叶,落在林下的落叶层上。藏在枯枝间的马勃那圆球形的孢子囊早已蓄满待发。当被雨滴砸中或是被人和动物踩踏,马勃就会从囊顶的小孔猛地喷出粉末状的孢子。轻盈的孢子粉在湿润的空气里逐渐飘散,像一缕轻烟漫过落叶,如梦似幻。摄影/唐志远
竺可桢日记揭秘的:竺可桢、黄秉维与中国热带界线的故事
竺可桢日记揭秘的:竺可桢、黄秉维与中国热带界线的故事
被认为在北京已绝迹多年的名贵贡品“大白蘑”,而今重现于世
著名文物专家、“吃主”王世襄在《春菰秋蕈总关情》一文中提到一种“大白蘑”,即大白桩菇(Aspropaxillus giganteus)。在清末时的北京,就被认为是名贵贡品,一朵可卖“三五两白银”,以清晚期一两白银折合200元人民币换算,就是600到1000元。不过到上世纪末,在北京已经基本难觅其踪了。而2023年作者无意中在北京一处山林里发现了一个大白桩菇种群(出于保护原因,地点暂不公布)。该种群的个体多达十几朵(本图1),菌盖直径普遍在20厘米左右(下图2),最大的一朵直径约为36厘米(图3)。
北京也是蘑菇钟爱的地方
竺可桢日记揭秘的:竺可桢、黄秉维与中国热带界线的故事
竺可桢日记揭秘的:竺可桢、黄秉维与中国热带界线的故事
竺可桢日记揭秘的:竺可桢、黄秉维与中国热带界线的故事
竺可桢日记揭秘的:竺可桢、黄秉维与中国热带界线的故事
竺可桢日记揭秘的:竺可桢、黄秉维与中国热带界线的故事
竺可桢日记揭秘的:竺可桢、黄秉维与中国热带界线的故事
在霞浦的海上 这里也有盛大的“田园”和千年“田园诗”
在霞浦的海上 这里也有盛大的“田园”和千年“田园诗”
竺可桢日记揭秘的:竺可桢、黄秉维与中国热带界线的故事
竺可桢日记揭秘的:竺可桢、黄秉维与中国热带界线的故事
竺可桢日记揭秘的:竺可桢、黄秉维与中国热带界线的故事
竺可桢日记揭秘的:竺可桢、黄秉维与中国热带界线的故事
竺可桢日记揭秘的:竺可桢、黄秉维与中国热带界线的故事
图为东吾洋互花米草除治现场,滩涂上的挖掘机像是叶片上的彩色瓢虫。
在霞浦的海上 这里也有盛大的“田园”和千年“田园诗”
竺可桢日记揭秘的:竺可桢、黄秉维与中国热带界线的故事
竺可桢日记揭秘的:竺可桢、黄秉维与中国热带界线的故事
整个天山托木尔大峡谷,都透出一股浓浓的“咸味”
雪后的天山托木尔大峡谷,与远处的天山遥相呼应,有一种不同往常的静谧氛围。温宿县的天山托木尔大峡谷,以壮观的红层地貌而受到人们关注。在这里,不仅能欣赏气势恢宏的红层,而且也能目睹远处天山绵延挺拔的雄姿。其实,很多人可能不知道,这里的红层下面压着一层厚达上千米的盐层。这些盐层产生的地质构造作用——盐底辟,改变了峡谷所在库车盆地的面貌。这些红层,其实也是盐底辟构造的一个组成部分。发源于天山的河流,沿南北切割了这些出露地表的盐底辟构造,形成了壮阔的峡谷。只不过,与库车盆地以外的其他地区峡谷不同的是,这里红层峡谷的“味道”是咸的。因为红层下面就是厚厚的盐层,经常会有出露的盐层被溶解,随水流四处流淌,将白花花的盐结晶带到周围。摄影/李涛
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的海晏县平均海拔有3000多米。在一片草甸上,一只荒漠猫妈妈正蹲坐在洞穴前,悉心照看着两只幼崽。作为我国唯一一种特有猫科动物,荒漠猫曾因人们对其分布范围与习性的认知有限,被视为最神秘的野生猫科动物之一,相关影像资料也非常稀缺。而如今,在国内的科研和保护团队,以及社会志愿者等多方努力下,这种高原“野猫”的生活方式正逐渐呈现在我们的眼前。摄影/任兼苏
追踪荒漠猫 的二十年 揭示我国唯一特有 猫科动物的生存现状
摄影 / 任兼苏
图为拜城的一个泉眼,因为有天然气从地底下通过泉眼涌出,若往泉水表面扔下火种,便能喷出火焰。目前,地质学界已经在包括拜城在内的库车盆地多处找到了油气资源。而盐底辟构造就是油气资源的“守护神”,为油气资源的聚集和保存起到了重要作用。
库车盆地 红层之下是盐层
图是盐丘中的盐层被流水侵蚀后留下的一些盐岩结晶体,看起来就像是锯齿状的刀锋。库车盆地在古近纪属于海相、海陆交互相蒸发沉积环境,在多次海侵海退过程中接受了丰富的盐类物质,加之该时期干旱炎热的气候条件,使得盆地内广泛发育了蒸发岩沉积。摄影/李涛
竺可桢日记揭秘的:竺可桢、黄秉维与中国热带界线的故事
这张照片是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所史展览馆拍摄的。这不是由两张照片拼接而成,而是一张照片。画面中本文作者凝视着竺可桢的雕像(摄影/王宁)。
竺可桢日记揭秘的:竺可桢、黄秉维与中国热带界线的故事
漂浮的村庄:潮声万马驰,渔火岸列眉
霞浦的海上村庄有的生长于渔排之上,有的以小岛为核心向周边海域延伸。渔排是漂浮在水上的陆地,渐渐孕育出海上大小村落。多个网箱构成养殖区,就像是家家户户的田地,鱼及海参、鲍鱼等水产品就是庄稼,住宅或位于网箱区一侧或以平行和围合形式分布。大规模的渔排绵延数平方公里,平台上建房屋,平台下挂着无数网箱,村中还有街巷门牌、超市、饭店等,正是“南风打窗牖,潮声万马驰。浮光漾水面,渔火岸列眉”。
图为海上村庄东安渔排。摄影/段政焰
在霞浦的海上 这里也有盛大的“田园”和千年“田园诗”
摄影 / 段政焰
在百山祖的森林中,常能在覆满苔藓的树木枝干上发现诸如干脐菇等种类繁多的大型真菌(摄影/林文飞)。据统计,目前百山祖共有大型真菌640多种,是中国东部大型真菌多样性最丰富的区域之一。
近些年,在百山祖的山林中,大型真菌新物种频频“现身”
近些年,来自国内多个科研单位的学者已经在百山祖发现了十余个大型真菌的新物种,例如有着漂亮淡紫色菌盖的近蓝紫丝膜菌(摄影/胡礼贵)。
他的团队在百山祖发现了数个大型真菌的新物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菌柄上布满深深的网纹,并以传奇“菇神”的名号来命名的“吴三公金牛肝菌”(摄影/胡礼贵)
真菌的菌丝会与植物形成共生结构,对维持林地生态系统的健康做出巨大贡献
在我们所熟悉的蘑菇的地上部分之外,蘑菇依靠菌丝来汲取营养,本图展示了一片枯叶上菌丝生长形成的奇妙花纹(摄影/温仕良),下图展示了可以发出荧光的蜜环菌菌丝。菌丝体可以分泌胞外酶,把有机大分子降解为小分子和无机物,供蘑菇吸收。同时菌丝还会包裹或侵入到植物根皮层细胞及其内部,与植物的根系形成共生结构——菌根。菌根可以扩大养分吸收与循环范围,改善土壤结构,快速传递水分、抗旱抗涝,还可以通过资源共享(如碳、养分)维持植物群落稳定,推动森林演替。
北京也是蘑菇钟爱的地方
金白小鬼伞是2024年发表的新物种,模式标本产地在上海,不过在浙江西南部的百山祖国家公园也有分布。从下方仰视,一簇簇的金白小鬼伞错落有致地生长在树干上,如同许多撑开的小伞。画面右侧菌盖呈淡黄色、尚未“打开”的是新生的个体,而左侧颜色较深、菌褶排列紧密的则更为“年长”一些。和许多小鬼伞属的物种一样,金白小鬼伞的生命周期很短,从长出子实体到衰败、自溶消解只需要一两天甚至更少的时间,倏忽莫测如鬼魅一般,故名“鬼”伞。
摄影/胡礼贵
近紫柄红菇 Russula paravioleipes
北京也是蘑菇钟爱的地方
此外还有百山祖元蘑,它常会与其他大型真菌一同生长在林中的巨大倒木表面(摄影/胡礼贵)。
昼夜兼程的供应链,带来凌晨灯火通明的市场
为了让食客吃上生猛海鲜,从捕捞到运输、批发、采买、加工,整条供应链都在高速运转,昼夜兼程。每天凌晨两三点,汕头最大的天环水产批发市场已经灯火通明,人声鼎沸,从各地运来的鲜活水产,分门别类摆上数百个档口,场面壮观。这里的客户主要是采购量较大的鱼贩子和餐饮店老板。
潮菜 脱离粤菜的哗变
林文飞(图中左三)是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食药用菌研究所的常务副所长,他已经和百山祖的森林打了近20年的交道,经常带研究生来这里进行菌物野外实习(摄影/胡礼贵)。
纯白微皮伞(Marasmiellus candidus),是一种在我国南方地区常见的蘑菇,北京并不被认为是它的传统分布区。但在北京怀柔区喇叭沟门满族乡,本文作者拍摄到了它们的身影。这种蘑菇颜色纯白,菌肉薄,菌褶稀疏,菌盖直径大约为0.5—1.5厘米,一眼看上去就像在树枝上绽放的一朵朵小白花。不过它们生长的树枝多是枯枝或落枝,这种蘑菇属于腐生菌,是森林腐殖层的重要分解者。
北京也是蘑菇钟爱的地方
名厨不易成:注重师承的潮菜
吴记富苑是汕头的网红餐厅,生意火爆,每天接待数千人。图为富苑餐厅陈列的鱼类食材,品种丰富。
潮菜 脱离粤菜的哗变
虾的“拍卖”:好食材值得竞价
觅得好食材并非易事,上好的活鲜很是抢手,买卖方式也十分灵活,甚至用上了“拍卖”。图为活虾交易区竞拍。卖虾者从车厢里拎出一桶虾,喊个价格,围着的买家纷纷竞价,价高者得。
潮菜 脱离粤菜的哗变
雅俗共赏:餐饮巨无霸“吴记富苑”
吴记富苑规模宏大,菜品丰富,是面向多种消费者的餐馆——粥糜、猪脚饭、生腌、鱼饭、卤鹅、海鲜等等,物美价廉;同时也提供燕窝、鲍鱼、响螺、花胶等高级菜肴,包厢雅座。老板吴镇城说:“我们店丰俭由人。商业宴请,家庭聚会,人均消费2000元可以;你来份猪脚饭,50元也行。一视同仁,有来都欢迎。”这种经营模式很罕见,把潮汕过去的夜粥担、打冷店、海鲜大排档、高级酒楼,聚合为一个餐饮巨无霸,雅俗共赏,大小通吃。
潮菜 脱离粤菜的哗变
竺可桢与黄秉维,中国地学界的一代宗师
竺可桢与黄秉维,他们是中国地学界的一代宗师。上世纪50年代,他们共同完成了对中国影响极为深远的一件事,即对中国大地进行综合自然区划。1958年,竺可桢在《中国的亚热带》一文中,将热带北界定在北纬21°30′—22°30′之间。1959年,黄秉维在《中国综合自然区划(初稿)》中将热带北界画在了雷州半岛北部,这正是竺可桢关于热带北界的观点的具体体现。然而,1962年,竺可桢在其日记及后续出版的《物候学》一书中,多次提及他认为热带的界线应该在南岭以南,这表明竺可桢对于热带界线的观点已经发生了转变,但他并没有发表论文来论证此事,这也使得热带北界成为当时地学界争论最多的话题。在进行综合自然区划时,地理学家们进行了大量的野外调研工作。图为竺可桢(左二)与黄秉维(左三)一起在野外考察时的场景(供图/竺松)。
竺可桢日记揭秘的:竺可桢、黄秉维与中国热带界线的故事
物美价廉的鱼饭,与新贵食材响螺
图展示的是琳琅满目的鱼饭。鱼篓中的各种冻鱼仿佛标本,一尾尾坚挺硬直,死而不屈。鱼饭又称打冷、冻鱼,没有饭,是以鱼为饭的意思,是闽粤沿海疍民饮食的遗风。疍民以船为家,有时捕鱼太多,往往在船上用海水把鱼煮熟储存,需要时取出冷鱼蘸调料食用。鱼饭物美价廉,配上白粥,是从前穷苦人的吃法,被今天潮汕美食家誉之为绝配,津津乐道。
潮菜 脱离粤菜的哗变
图为本文作者在家中电脑前写作和校对本文的情景。作者家中电脑桌旁的地上总是有一堆近期翻看的书籍,作者称其为“书岛”。由于《竺可桢全集》的到来,“书岛”的海拔显然增加了不少(摄影/蔡东兴)。在竺可桢生前,其日记是秘不示人的,如今这些日记已经结集成册公开出版,仅此就足以说明竺可桢超越了众人。试想谁能每天记日记,60余年从未间断,记下之后,谁的日记可公开出版,让天下人观看?
竺可桢日记揭秘的:竺可桢、黄秉维与中国热带界线的故事
图拍摄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的广西大学,道路两旁即将成熟的菠萝蜜挂满枝头(摄影/彭寰)。
竺可桢日记揭秘的:竺可桢、黄秉维与中国热带界线的故事
摄影 / 彭寰
图为天环水产批发市场的鱼档。最近是休渔期,台风刚过,摊位上品种有限,且多为常见的养殖鱼。
潮菜 脱离粤菜的哗变
图为广东省惠州市惠城区路旁一株高大的芒果树,树上密密麻麻结满了诱人的芒果(摄影/邬洁红)。
竺可桢日记揭秘的:竺可桢、黄秉维与中国热带界线的故事
摄影 / 邬洁红
图❷中的响螺本是比较平常的食材,但潮菜大厨找到了最佳烹制方法,炭火明炉,带壳调味烧烤,先武火后文火,耗时一个多小时而成。“炭烧响螺”如今变成了潮菜新贵,价格之高,不亚于“燕鲍翅参肚”。
潮菜 脱离粤菜的哗变
竺可桢日记揭秘的:竺可桢、黄秉维与中国热带界线的故事
图为煮海餐厅堂灼赤嘴公肚的场景。“燕鲍翅参肚”中的肚,即鱼肚,又称鱼胶、花胶,由大型海鱼的鱼鳔制作而成,富含胶原蛋白。赤嘴公肚即雄鳘鱼的鱼胶,为花胶上品。大厨推来一辆炖着老鸡的餐车,在餐桌边现场表演:将泡发好的半透明鱼胶剪断,放入鸡汤中熬煮,最后再将一锅芳香四溢、胶汁浓稠、口感鲜甜的花胶分盛到小碗中,鸡则弃而不食。花胶是最具潮汕特色的名贵菜肴,其他菜系少见。
潮菜 脱离粤菜的哗变
在竺可桢的日记中,隐藏着其关于热带北界观点转变的真实历程
竺可桢是中国地理学界鼎鼎有名的大家,他一生对地理学的重要思想都记录在他的日记之中。在浙江大学的档案馆里,我们怀着敬畏之心将这些珍藏已久的竺可桢日记打开,浩繁的文字和俊逸的字迹,让人心生感动。这些日记不仅记录了他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更有其关于中国热带北界划分的诸多秘密。让我们通过这些日记,去探究竺可桢关于中国热带北界问题思想转变的真实历程。摄影/王宁
竺可桢日记揭秘的:竺可桢、黄秉维与中国热带界线的故事
摄影 / 王宁
食材新鲜:现点现吃,所见即所得
汕头的海鲜馆虽有菜单,但食客更习惯看着食材点菜,看中什么,想怎么吃,厨师直接拿去后厨加工。所见即所得。因为食材的新鲜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食材的价值。
潮菜 脱离粤菜的哗变
竺可桢日记揭秘的:竺可桢、黄秉维与中国热带界线的故事
盐类重新结晶成盐花,似乎是在与强烈的剥蚀作用进行顽强抗争
阿克苏地区温宿县盐底辟构造的局部。出露地表的盐层,经历长期的流水侵蚀,其中夹杂的沉积岩(如泥岩、碎屑岩等)率先被流水搬运走,形成了沟壑纵横的画面,剩下的是结晶盐。在盐层被溶解的同时,也有一些盐类物质重新在盐丘表面结晶成白色的盐花,似乎是在与强烈的剥蚀作用进行顽强抗争。盐岩和其他蒸发岩是在地质变形中起到特殊作用的沉积岩。与其他岩石相比,蒸发岩的密度和等效黏度都很低,相对可压缩性差,容易变得有韧性和流动性,在地质时间尺度上类似于牛顿流体,在有少量水和温度升高的条件下会促进运动。盐的流动是盐构造形成机理的基本特点。盐在地下几百米深处就可流动,这与盐的纯度、盆地的地温梯度和盐的干湿度等因素有关。一般说来,湿盐比干盐更容易流动。摄影/范书财
“荒漠”之名,源于百年前的一场“误会”
1892年,法国动物学家米勒·爱德华兹对两张采自中国西部的猫科动物毛皮进行了形态测量与描述,认为它应该属于一个新的物种。然而,由于对它实际的生活习性和生境一无所知,当时的西方动物学家便可能根据它浅沙褐色为主的毛色,推测它或许生活在荒漠地带,因此为它冠以“Chinese Desert Cat”这一英文物种名,意为“中国荒漠猫”。在过去,的确有一些资料显示“荒漠猫”会在我国西北干旱区等荒漠地带出现,但近些年,经过研究人员对这些信息的仔细甄别和筛选,发现其中很多可能都是被“张冠李戴”的另一个物种,亚洲野猫。两者在外形上有一些相似性,但荒漠猫生着一对猫科动物中非常罕见的“蓝眼睛”,而且体表的斑纹不像亚洲野猫那样复杂,身体侧面也没有斑点状的花纹。
追踪荒漠猫 的二十年 揭示我国唯一特有 猫科动物的生存现状
时至今日,它依然是最神秘的野生猫科动物之一
对研究人员来说,想在野外追踪荒漠猫绝非易事,它们生性机警,而且能依靠一身沙黄色的毛发完美融入高原的灌丛和高草之中。不经意间,你或许就会发现它们那对幽幽的蓝眼睛,正透过草叶注视着自己。20多年来,在全国众多科研和保护机构,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努力和付出下,荒漠猫身上的神秘面纱被一层层揭开。但目前,人们对于荒漠猫的种群密度、生活习性、繁殖过程中雌雄互动的方式以及幼猫如何建立自己的家域等方面依然了解有限。时至今日,它依然是最为神秘的野生猫科动物之一。
摄影/熊吉吉
追踪荒漠猫 的二十年 揭示我国唯一特有 猫科动物的生存现状
摄影 / 熊吉吉
追踪荒漠猫 的二十年 揭示我国唯一特有 猫科动物的生存现状
摄影 / 寿好选
农田里的荒漠猫,引领研究人员来到位于祁连山南麓的门源
也许是察觉到了拍摄者的存在,这只荒漠猫停下脚步,扭头朝着镜头的方向望来。耳尖竖立的簇毛和淡蓝色的双眼,呈现着这个物种的标志性特征。这张照片堪称荒漠猫的“标准照”(摄影/宋大昭),但这只荒漠猫所处的生境却并非山林或草甸,而是一片刚冒出青苗的农田,这引起了北京大学野生动物生态与保护团队科研人员的兴趣:这或许是一个研究荒漠猫如何适应人类环境的难得契机。于是,他们来到了照片的拍摄地——位于祁连山南麓的青海省门源回族自治县。
追踪荒漠猫 的二十年 揭示我国唯一特有 猫科动物的生存现状
摄影 / 宋大昭
在一片人工种植的沙棘林中,研究团队的博士研究生王一丹(左)与孔玥峤(右)正在安装红外相机(摄影/陈晓宇)。
追踪荒漠猫 的二十年 揭示我国唯一特有 猫科动物的生存现状
摄影 / 陈晓宇
亚洲野猫则主要在我国西北和北部的荒漠中生活,是名副其实的“荒漠”猫。供图/猫盟
追踪荒漠猫 的二十年 揭示我国唯一特有 猫科动物的生存现状
在浙江百山祖国家公园的森林中,两朵有着金黄色“伞盖”和淡红色“伞柄”的蘑菇从林下的落叶堆中探出“头”来,非常引人注目,据摄影师提供的信息,它们是毡盖美柄牛肝菌,但也有观点认为是薄瓤牛肝菌。摄影/周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