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先见过的巨兽

下面这只犀牛,是曾在我国广泛分布的苏门犀,西汉时期一件“错金银云纹青铜犀尊”精准描绘了它的形象。如今,这种犀牛只在东南亚岛屿上顽强生存,早已远离中国人的记忆。

总第214期
2021
10
  • 雁来红 一身红遍胜秋花

    雁来红,又名十样锦、老少年,在我国华北、华中、华东等地可见栽种。雁来红为一年生草本,通常高50~150厘米;叶互生,长卵形或披针形;花较小,簇生于叶腋;胞果卵状矩圆形。雁来红是苋菜的观赏品种,叶片……

    作者: 王辰  

  • 2周年大结局 “纯原生态”鱼缸演义Ⅹ

    为何野生环境中一个自然天成的过程,人工条件下竟如此难以复制成功?还有,即便是那些非常容易繁殖的,比如黑壳虾之类,虽然族群曾一度能稳定循环,但时间一长便开始衰退——在诸多小鱼的围捕下日渐稀少……

    作者: praying  

  • 祖先见过的巨兽

    面这只犀牛,是曾在我国广泛分布的苏门犀,西汉时期一件“错金银云纹青铜犀尊”精准描绘了它的形象。如今,这种犀牛只在东南亚岛屿上顽强生存,早已远离中国人的记忆。

  • 上古遗址里的动物秘闻

    文明蒙昧时代,中华大地上的野生动物,远比今天丰富。当时的中华先民,是如何与它们“互动”的呢?从全国各地的上古文化遗址中,我们可以略知一二。

    作者: 徐啟航  

  • 上古气候变化大事件! 物种生灭、文明兴衰的幕后推手

    看过上一篇,或许你会觉得,先秦时期好几千年都比现在暖和。其实,从冰川期结束到秦始皇一统中原,中华大地经历了多次气候剧变,既有漫长的大暖期,也有过极度严寒、大涝大旱。每次气候剧变,往往会给生……

    作者: 一枝  

  • 上古中国的大型动物们 象犀兕蛟曾与同行

    在今天的中华大地上,除了西部偏远地区,已经很难见到大型野生动物。而在两三千年前的先秦时期,大象、犀牛、水牛等巨兽,以及各种食肉猛兽,曾经频繁出没……

    作者: 袁畅  

  • 迷雾中的上古神兽

    由于年代久远,除去那些身份确凿的昔日巨兽,还有众多上古“神兽”隐于重重迷雾之中。出土文物和上古文献记录了它们的一鳞半爪,考古学家却迟迟未能探明其真身。这些神秘动物,到底是几千年前先民的真实……

    作者: 王美君  

  • 《诗经》里的先秦“野”生活

    伟大的孔子曾公开推荐一部博物学读本——他说,读《诗经》,可以“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在秦汉之前的“野性中国”,人与自然亲密无间,先民们要从野外谋取衣食,便会与各种野生动植物产生互动。《诗经……

    作者: 宰予  任箴  

  • 车驰卒奔 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战车

    在先秦时期的中国古战场,最强大的武器,无疑是战车。四匹威风凛凛的战马,三名分工明确、装备精良的武士,组成了势不可挡的战斗平台。它们如同现代的坦克一样,是当时各诸侯国军队的核心力量,在华夏战……

    作者: 王立鹏  

  • 查查斑海豹的户口

    中国有野生海豹这件事,估计普通大众知道的不多。是的,我国黄渤海沿海,就有斑海豹分布。不过它们的家底还没摸清。当下,作者所在的科研团队,每年都在山东庙岛海域对它们进行“豹口”普查。

    作者: 曾千慧  

  • 植物的动作片 食虫植物捕虫招数详解

    今年3月号的《博物》,介绍了形形色色的食虫植物,封面是一对红色“夹子”——它是捕蝇草的捕虫器。当小虫落入这对“夹子”后,“夹板”就会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突然合拢——用时只有1/10秒!作为一种植……

    作者: 马炜梁  寿海洋  

  • 陇上紫瓜熟 碗中“酪酥”腻

    夏秋时节,茄子是全国人民饭桌上的熟面孔,从南到北,到处都有用它做的家常菜:蒸茄泥、油焖茄子、鱼香茄子、茄丁面、炸茄盒……其实茄子不仅吃法多,模样、名字也很多,是当之无愧的“百变佳蔬”。

    作者: 李伟元  

  • 莫里奥里人 和平天使的劫难

    上次我们介绍了骁勇善战的新西兰毛利人。其实毛利人中,还有一个“世界上最和平的部族”,他们原本生活在远离新西兰的海岛上,因拒绝战争,几近灭族。

    作者: 萧陵  

  • 螃蟹洞里有乾坤

    到海边游玩时,你有没有注意过沙滩上总有些大大小小的洞?当然,有时还能在洞口看见螃蟹,你一靠近它们就急忙缩回洞中——没错,这些洞就是螃蟹挖的。对螃蟹来说,泥沙海滩远没有礁石滩安全,这里一览无……

    作者: 张小蜂  

阅读本期完整内容

使用微信扫一扫开始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