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气候变化大事件! 物种生灭、文明兴衰的幕后推手
西周初期(约公元前11世纪)湖北云梦泽生态复原图。大名鼎鼎的云梦泽,在3000多年前是广阔的湖沼平原地带,覆盖今天的江汉平原。
上古中国的大型动物们 象犀兕蛟曾与同行
紫色、绿色小圆茄:产自东南亚,我国云南菜市场上也能见到。
陇上紫瓜熟 碗中“酪酥”腻
上古气候变化大事件! 物种生灭、文明兴衰的幕后推手
落日余晖中,斑海豹惬意躺平。它们会在礁石上过夜。等涨潮淹没礁石,或是退潮水位太低时,它们就会另换一块“海拔”合适的礁石。
查查斑海豹的户口
麈(zhu 三声)麈:泛指鹿类,有时特指领头的鹿。
上古中国的大型动物们 象犀兕蛟曾与同行
△ 陕西省宝鸡市出土的西周青铜貘尊,被叫了快20年的羊尊才得以正名。
摄影/动脉影
◆中文名:双齿拟相手蟹
◆分类地位:
方蟹总科-相手蟹科-拟相手蟹属
◆生活环境:红树林泥地
螃蟹洞里有乾坤
师弟正在专心致志地操纵无人机拍海豹,我们有时会测试一下他的抗干扰能力。摄影/曾千慧
查查斑海豹的户口
上古气候变化大事件! 物种生灭、文明兴衰的幕后推手
陕西宝鸡出土的青铜象尊,形态肥硕,鼻尖有两个凸起。现代亚洲象鼻尖只有一个凸起,而与非洲象亲缘较近的亚洲史前古象——古菱齿象,则可能鼻尖有两个凸起。
上古中国的大型动物们 象犀兕蛟曾与同行
◆中文名:韦氏毛带蟹、圆球股窗蟹
◆分类地位:
沙蟹总科-毛带蟹科-毛带蟹属、股窗蟹属
◆生活环境:泥沙混合、沙质偏多的沙滩
螃蟹洞里有乾坤
登陆前两天,它已不怎么在水下活动,而是更长时间趴在水面上直接呼吸空气。
2周年大结局 “纯原生态”鱼缸演义Ⅹ
上古气候变化大事件! 物种生灭、文明兴衰的幕后推手
河南殷墟2001年出土的青铜牛尊。由于当时没有家水牛,其原型应当是圣水牛,双角短粗也符合圣水牛的样子。
上古中国的大型动物们 象犀兕蛟曾与同行
“茄鲞”
《红楼梦》写了许多美食,其中描绘最详细的就是一道茄子菜。“鲞(xiǎng)”有咸鱼干之意,所以这只是一种用茄子腌制的下饭咸菜,但制作工艺极复杂:把茄子去皮取肉切细,用鸡油炸,再与鸡肉丁、笋丁、菌菇丁、五香豆干、干果一起,用鸡汤煨干后加调料拌匀、密封腌制,吃的时候还再会再拌上炒鸡腿肉。初进大观园的刘姥姥,尝过之后不可置信:“别哄我了,茄子跑出这样的味儿来了!”
陇上紫瓜熟 碗中“酪酥”腻
大英博物馆藏东周青铜器,被博物馆错标成“貘尊”。但这个牛头、无角、猪蹄、羊尾的造型,显然不是貘——它的原型到底是哪种动物,至今不明。
迷雾中的上古神兽
◆中文名:粗壮新胀蟹
◆分类地位:方蟹总科- 相手蟹科- 新胀蟹属
◆生活环境:红树林泥地
螃蟹洞里有乾坤
“被宠坏的老爸爸”
叙利亚、黎巴嫩等西亚国家的一种“茄泥”,用烧过的茄子、芝麻酱、橄榄油、柠檬汁和其他调料炖成糊状,搭配口袋形状的面饼“皮塔”一起吃。这道菜名字直译为“被宠坏的老爸爸”,跟我国东北俗语“土豆熬茄子,馋死老爷子”有异曲同工之妙,也许是因为烂糊糊的茄子特别适合牙口不好的老年人吃。
陇上紫瓜熟 碗中“酪酥”腻
荆州博物馆所藏“虎尊”,出土于荆州市江北农场。发现它的是两名劳改服刑人员,两人因上报该发现而获减刑。
摄影/动脉影
我们的数据就是一堆斑海豹“大头照”,需要根据侧脸的图案,对它们进行个体识别。
查查斑海豹的户口
▽ 距今约9000~7000年前的石磨盘和石磨棒。相比肉类和野菜野果,草籽(其中一些被驯化为谷物)原本并非首选食物,它们容易散落、收集困难,还要经过去皮、研磨、过筛等流程才能吃。为此先民发明了去壳用的石磨、储存和烹煮用的陶器等。这些新工具不易携带,也为人们选择定居加码。
上古气候变化大事件! 物种生灭、文明兴衰的幕后推手
湾鳄(本图)和马来鳄(下图)。湾鳄现分布于东南亚和澳大利亚,个头大、攻击力强且栖于海滨河口,曾被认为是古代广东鳄灾的祸首。但在广东发现的古代鳄骨,却属于尖嘴巴的马来鳄。
上古中国的大型动物们 象犀兕蛟曾与同行
白色小圆茄是最早传入欧洲的茄子品种,模样神似水煮蛋,被称为“eggplant”。
陇上紫瓜熟 碗中“酪酥”腻
凯尔特战车
(公元前1世纪)
高卢(今法国)和不列颠(今英国)的凯尔特人,是古代西方最后一个倚重战车的民族。凯尔特战车擅长快速冲击,车上武士既能投掷标枪,也能手持长剑下车步战。但在与罗马人作战中,凯尔特人意识到战车的不便,逐渐用骑兵代替了战车。
车驰卒奔 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战车
良渚遗址出土的神人兽面纹象牙权杖、玉饰牌、玉琮。良渚遗址位于长江下游,兴盛于距今5300~4000年前,以华丽的祭祀礼器著称。
上古气候变化大事件! 物种生灭、文明兴衰的幕后推手
貘:其实我是大熊猫
马来貘的黑白配色,很容易让人想起国宝大熊猫。其实它俩不光“撞色”,历史上还撞了名字。
马来貘、中美貘这些奇蹄类动物的名称,是近代才定下的译名。在古代,“貘”也写作“貊”,原本指西南山中吃铁的神兽。西晋学者刘逵将“貊兽”描述为:毛黑白色,似熊而小,以舌舐铁,产自建宁郡(四川)——显然是大熊猫(吃铁一说最早出自《山海经注》奇谈,也有人猜测缘自大熊猫喜欢舔食金属器皿上的盐分)。同期稍晚的学者郭璞,则记载“貘”是“似熊,小头,庳脚(指腿短),黑白驳,能食铜铁及竹骨”的动物。总体还是像熊猫,只是“头小”这条更像貘。
大概因为大熊猫和马来貘都远离中原,都是少见的“黑白配”,古人易将两者混淆。等到唐代,貘兽在各种混淆中变成了“缝合怪”。大诗人白居易在《貘屏赞》中写道:“貘者,象鼻犀目,牛尾虎足,生于南方山谷中”。在白居易影响下,后来的“貘”形象干脆长出了象鼻,日本传说中的“食梦貘”亦在此列。再后来近代学者看到东南亚和美洲的貘,想起白居易说的“象鼻犀目”,便把其中文正式名定为“貘”,大熊猫的本名就彻底被抢走了。图为△ 今天全球共有5种貘,都是喜欢河湖与密林的食草动物。其中马来貘体型最大,现分布于东南亚,先秦时期中国南方可能也有。上世纪90年代之前,国内仅少数几家动物园有貘展出,动物科普也不发达,难怪“隔行如隔山”的考古学家不认识。马来貘与大熊猫毛色、体型相近,但大熊猫的头更大,马来貘则因鼻子长,头部看上去尖尖的有些像老鼠。
迷雾中的上古神兽
亚述战车 (公元前7世纪)
两河流域的亚述人,建立起第一个军事大帝国。亚述军队兵种齐全,包括初兴的骑兵,战车则地位下降。后期的亚述战车明显“重型化”,有3~5匹马牵引,车上4~5人,包括驭手、弓箭手和盾牌手,有点像中国春秋战国的战车,可能兼有指挥功能。
车驰卒奔 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战车
△ 二里头所在的嵩山南北地区,在龙山时代并不突出。然而大崩溃后数百年,大概是各地逃难的先民汇集于此,这里迅速成长扩张。距今约3800年前,二里头已发展成整个黄河流域的最大聚落、无可争议的中原霸主。图为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镶嵌绿松石铜牌饰。
上古气候变化大事件! 物种生灭、文明兴衰的幕后推手
麇(jun 一声):獐,我国最小的鹿科动物,不长角。
上古中国的大型动物们 象犀兕蛟曾与同行
麒麟的艺术形象经过几千年演变,到明清时已和先秦古人疑似见到过的“麟”大不相同。
迷雾中的上古神兽
要是洞口被海水冲塌,毛带蟹会先用泥沙垒出一个半球形穹顶,直径两三厘米,像锅盖一样扣在洞口,之后才安心重修地洞。
螃蟹洞里有乾坤
湖北战国曾侯乙墓出土的皮甲胄复原。春秋战国甲胄,多为皮甲,以兕(圣水牛)
皮、犀皮为佳。多层皮革叠加压制后,防护力并不弱。
车驰卒奔 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战车
上古气候变化大事件! 物种生灭、文明兴衰的幕后推手
△ 西周早期牺尊,2013年出土于陕西宝鸡石鼓山,现藏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迷雾中的上古神兽
根据《周礼·夏官司马》记述,周代的理想军制是5人为一伍,25人为一两,100人为一卒,500人为一旅,五旅为一师,五师为一军。
每一“卒”规模接近现代的一个步兵连,配备一辆战车。车上3名甲士,车长即为“卒长”;车下72名作战步兵,另有25名后勤人员。车上甲士一般是贵族士大夫,步兵则多为从其封地召集的平民(有时也征召奴隶充数)。这种领主各自征兵参战的制度,和近两千年后的欧洲中世纪颇为相似。
(绘图参考来源:《战略战术兵器事典1·中国古代篇》,来村多加史等)
车驰卒奔 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战车
上古气候变化大事件! 物种生灭、文明兴衰的幕后推手
炸茄盒:就是古代中元节祭祖用的“茄饼”。一般用圆茄制作。
陇上紫瓜熟 碗中“酪酥”腻
上古气候变化大事件! 物种生灭、文明兴衰的幕后推手
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的“错金银云纹青铜犀尊”。其双角比今天的苏门犀更长,有点像非洲的白犀、黑犀。这可能和亚洲象象牙变短的原理一样:苏门犀在古代被大量捕杀,角长的个体消亡殆尽。
上古中国的大型动物们 象犀兕蛟曾与同行
“U形茄”:长茄也不全是直的,一些地方也有U形、蛇形、镰刀形等天然弯曲的茄子。
陇上紫瓜熟 碗中“酪酥”腻
中国古代有猩猩吗?
《礼记》里有句名言:“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现今中国境内的猿类只有几种长臂猿,两千多年前的《礼记》,是否表明当时中国有猩猩分布呢?
如今称为“猩猩”的,是灵长目下几种大型类人猿。其中亚洲有3种红毛猩猩,现分布于东南亚的苏门答腊岛、加里曼丹岛和周边岛屿。在我国华南、西南地区,也曾多次出土史前更新世的红毛猩猩化石,但近1万多年来再无记录。在古籍中,猩猩原本写作“狌(shēng)狌”,《山海经》曾提到“狌狌知人名”,还说吃了狌狌的人会善于行走。还有记载说猩猩(狌狌)能说人话,长相“人面狗躯而长尾”……其实猩猩的发声器官结构和人类不同,没法像人一样说话。古籍中的“猩猩(狌狌)”,基本可以看作脑洞幻想生物。实际上,猩猩的中文命名与“貘”的情况类似,也是学者看到实体,联想到先前古籍描述,从而借用而定。
迷雾中的上古神兽
子陵小娃集体出膜,鱼缸瞬间变身梦幻星空现场。
此时鱼爸守在家里、鱼妈待在屋外,此际它俩对孩子们并无食欲。
不过随着时间推移,如果不把鱼苗移出,
一天后,两位家长就会开始捕食小娃。
2周年大结局 “纯原生态”鱼缸演义Ⅹ
精美的龙山文化玉簪、黑陶。龙山文化位于黄河中下游,兴盛于4600~4000年前,由众多互不统属的酋邦组成。
上古气候变化大事件! 物种生灭、文明兴衰的幕后推手
蜼(wei 四声):仰鼻、长尾的黄黑色猴,即川金丝猴。
上古中国的大型动物们 象犀兕蛟曾与同行
深紫红色到紫黑色长茄:各地常见,茄子的颜色主要取决于花青素、叶绿素含量,紫黑色茄子的花青素含量最高。
陇上紫瓜熟 碗中“酪酥”腻
春秋战国时期战车图解
春秋战国时期的军队,装备多种作战车辆。其中直接投入一线冲阵的“战车”,又称驰车、攻车等。典型配置是驷马、三人,无车盖。“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就是战车时代的典故。
车驰卒奔 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战车
上古气候变化大事件! 物种生灭、文明兴衰的幕后推手
安阳殷墟出土的殉葬车马坑。商代战车为双马、单辕,车辕驾在两匹马之间,轮轴位于车身中部。西周时,左右又增加了两匹不驾辕的马。
车驰卒奔 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战车
上古气候变化大事件! 物种生灭、文明兴衰的幕后推手
夏秋时节,茄子是全国人民饭桌上的熟面孔,从南到北,到处都有用它做的家常菜:蒸茄泥、油焖茄子、鱼香茄子、茄丁面、炸茄盒……其实茄子不仅吃法多,模样、名字也很多,是当之无愧的“百变佳蔬”。
陇上紫瓜熟 碗中“酪酥”腻
◆中文名:隆背大眼蟹
◆分类地位:
沙蟹总科-大眼蟹科-大眼蟹属
◆生活环境:质地松软的泥质海滩
螃蟹洞里有乾坤
特色挽具,提升马力
中国战车的“大”,不只是多一两匹马这么简单,还受益于特殊的马匹连接方式。
马拉车时,由架在肩头的“轭”与车辕连接,并用绳带把轭固定,组成一套挽具。公元前许多地区的马车,挽带都系在马的颈部。而古中国的挽带,则是系在马的胸部。套上颈前挽具的马,奔跑时就像被套了绞索,跑得越快、勒得越紧,难以使出全力。如古罗马时代的马车,载重才不到500公斤。而中式胸带挽具对马的束缚大为减轻,有研究认为能让马使出3倍于前者的“马力”——也就是说,古代中东、欧洲等地的战车就像家用小轿车,而古代中国战车如同大吉普车,“功率”更强。
图为公元前世界各地的战车,常把挽具系在马匹颈根部,容易压迫马的气管(左)。而先秦中国战车,多用胸带挽具(右),对马匹发力妨碍小。
车驰卒奔 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战车
野生茄科植物“丁茄”被认为是茄子的祖先,茄这个物种是由它驯化而来的。最早的茄子,也像图中的丁茄一样,结黄色或白色的小圆果。
陇上紫瓜熟 碗中“酪酥”腻
有些沙蟹,会把打洞挖出的沙,堆在洞口旁边,形成一座座小沙丘。
螃蟹洞里有乾坤
虎豹豺狼今何在?
最近1万年来,中华大地上的大中型食肉动物,种类和今天相同——包括虎、豹、雪豹、云豹、猞猁、棕熊、黑熊、狼、豺等。其中在中东部地区分布广泛、对人畜威胁大的,主要就是虎、豹、狼、豺“四大凶兽”(豺无食人记录,但会捕食牲畜)。难怪过去常把这四位相提并论,指代坏人。
直到20世纪初,虎豹狼豺在我国境内仍数量众多,时有伤害人畜的记录。但随着人口增长、栖息地开发和过度捕猎,百年来它们元气大伤。如今,全国野生虎不足100只,曾分布最广的华南虎已野外灭绝;豹在长江中下游和华南基本绝迹;豺只在西北山区、西南密林还有稳定种群;狼在西北地区和青藏高原数量尚多,中东部也基本不见。
至于民间颇有地位的狮子,我国仅在史前有少量洞狮化石,全新世后无分布记录。中原地区知道狮子,是汉代张骞凿空西域后的事情。
上古中国的大型动物们 象犀兕蛟曾与同行
“伊玛目昏倒了”
土耳其名菜,将茄子对半剖开,填上洋葱、西红柿、大蒜等馅料,放到橄榄油里煎熟。据说过去有一位伊玛目(伊斯兰教神职人员)新婚,妻子每天给他做这道菜,到第13天告诉他,自己只带了12罐橄榄油陪嫁,每天要用一整罐油来做这道菜,今天油已用完,做不了了。这位光知道菜好吃,没想到如此费油,以后还没得吃了,一时不知是惊吓还是惆怅,就昏了过去。
陇上紫瓜熟 碗中“酪酥”腻
△ 正在下潜的和尚蟹:身子略微侧躺,沿顺时针方向打转。
螃蟹洞里有乾坤
子陵吻虾虎的繁殖过程也需要“倒挂”作业—先由母鱼(右)翻身倒贴在洞顶壁上产些卵,随后公鱼翻过身来为卵授精,如此往复循环。
2周年大结局 “纯原生态”鱼缸演义Ⅹ
春秋时期的战车通常由四匹马拉动,车上有驭手、车左(车长,持弓箭)、车右(近战护卫)三人。晋军给拉车战马披上虎皮,以增加威慑,并用树枝挂在车后扬尘。楚军及其盟军被大量战车猛攻,迅速溃败。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是晋楚争霸的关键战役。晋文公“退避三舍”之后,在适合战车发挥的平原上投入700辆战车,重创楚军及其盟军,从此跻身一代霸主。
车驰卒奔 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战车
▽ 长叶茅膏菜粘住一只草蛉,它的叶片正在卷向猎物。
植物的动作片 食虫植物捕虫招数详解
肿骨中华大角鹿复原图。某些古文献中提到麒麟有五只角,若计算角尖的数量,肿骨中华大角鹿也能算是五只角。
迷雾中的上古神兽
埃及战车(公元前13世纪)
古埃及人从西亚入侵者处学来了战车。埃及战车为双马双人,车身仅重约35公斤,轻便快速,以弓箭为主攻武器。“新王国”时期的法老们,喜欢在壁画上把自己画成驭车拉弓的勇士。
车驰卒奔 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战车
时间:距今约 5300~4300 年
地点:浙江省 良渚遗址
上古遗址里的动物秘闻
错金银虎噬鹿铜屏风座,河北平山县战国中山王墓出土。
上古中国的大型动物们 象犀兕蛟曾与同行
一次不成功的“抓捕”,水蚤卡在捕虫囊入口,没被吸进去。
植物的动作片 食虫植物捕虫招数详解
△ 有角类牺尊的双角造型,有点像是小型鹿类——麂的角:大部分被皮毛包裹成柱状,只在前方内侧有一个分叉。不过有角类牺尊的吻部比较短,像兔子,甚至刻有兔子胡须。
迷雾中的上古神兽
时间:距今约4300~3900年
地点:山西省 陶寺遗址
上古遗址里的动物秘闻
△ 日本的食梦貘雕塑,外形明显参考白居易的《貘屏赞》:大象一样的长鼻,犀牛一样的眼睛,狮子一样的鬃毛和爪子,还有一条牛尾巴。
迷雾中的上古神兽
研究表明,在全人类大家族中,莫里奥里人是毛利人的一支,毛利人则属于南岛人族群的东方支系——波利尼西亚人。约800年前毛利人的祖先抵达新西兰,600年前再分化出莫里奥里人。
莫里奥里人 和平天使的劫难
世界古代战车
人类战争史上,战车是第一种摆脱步行速度限制、能够快捷机动的装备。约公元前2500年,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最早装备了战车。此后两千年中,战车广泛出现在亚、非、欧各大古国的军队中。和古代中国类似,随着长矛如林的重装步兵,以及更加快速灵活的骑兵出现,至晚到公元元年前后,世界各地的战车都先后退场。图为苏美尔战车(公元前25世纪)
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最早发明轮子、装备了战车。出土拼贴画显示,这种初级版战车用四头驴而不是马来拉动,还有四个实心轮子,想必十分笨重——反正比两条腿跑得快就行。
车驰卒奔 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战车
▽ 一株刚发芽的茅膏菜,摄影师把它粘在铅笔尖上拍摄。虽然只有两三毫米高,它已经可以狩猎,右侧的捕虫器紧紧“握拳”,应该是抓到了东西。
植物的动作片 食虫植物捕虫招数详解
呈45°倒悬水面,尾部伸出长长的呼吸管,
这都是库蚊幼虫的典型特征。
小水滴里拍大片儿
时间:距今约 9000~7800 年
地点:河南省 贾湖遗址
上古遗址里的动物秘闻
进退的海岸线
末次盛冰期的东亚大陆 ,(1)由于大量海水被冻结在冰川中,海平面远低于今天。渤海、黄海和半个东海都是大片草原,海南岛、台湾岛都与大陆相连。而到了全新世暖期(2),温暖的气候又让冰川消退、海平面上升,今天东部沿海省份大片地区被海水淹没。(原图详见《中国国家地理》2009年10月号)
上古气候变化大事件! 物种生灭、文明兴衰的幕后推手
原生环境的水里充满了各种残渣、藻类和排泄物,换了清水后也要尽快拍摄,不然水很快会再次变浑浊,孑孓可是真正的“直肠子”。
小水滴里拍大片儿
上古气候变化大事件! 物种生灭、文明兴衰的幕后推手
查塔姆群岛阴冷多雾,丘陵沼泽密布,毛利人的传统农作物(包括红薯)全都无法生长,只能种植欧洲人传入的马铃薯。
莫里奥里人 和平天使的劫难
波斯镰刀战车(公元前4世纪)
波斯帝国的军队是多民族、多兵种大杂烩,其中镰刀战车最有特色:主要输出不是车上的武士,而是轮轴上的大镰刀,能径直冲入敌军步兵阵中
“割草”。但若遇上战术灵活的对手,一招鲜的镰刀战车就容易被躲开、包围并各个击破。
车驰卒奔 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战车
仙女木:指示严寒的小白花
仙女木是一类开白花、怕热喜冷的低矮灌木,常见于北半球高纬度高山地区,是追踪地球气候变迁的指示物种。距今1.28万~1.15万年前,许多原本没那么冷的地区,地层中也出现了仙女木的花粉——这表明当时全球气候变冷,仙女木分布扩大,该冷期因此被称为“新仙女木期”(此前还有类似的“旧仙女木期”和“中仙女木期”)。
上古气候变化大事件! 物种生灭、文明兴衰的幕后推手
印度国家公园里的亚洲象群。亚洲象喜欢的栖息地,其实是平坦开阔、水源丰富、林地草地兼有的环境,只是受人类活动影响才退居山区密林。
上古中国的大型动物们 象犀兕蛟曾与同行
莫里奥里人样貌特征整体接近东亚人,但五官较粗犷,胡须更浓密,头发略微卷曲。
成年男性还会在胡子和头发上佩戴信天翁羽毛,这是和平友爱的象征。
图为2000年拍摄的人类学纪录片《和平之羽》中复原的莫里奥里人形象。
莫里奥里人 和平天使的劫难
时间:距今约 4800~2600 年
地点:四川省 三星堆遗址、金沙遗址
上古遗址里的动物秘闻
▽ 秦岭南坡的陕西佛坪保护区,如今是我国亚热带植被的北缘,也是大熊猫的分布北缘。而在全新世大暖期,亚热带植被在中原也常见。
上古气候变化大事件! 物种生灭、文明兴衰的幕后推手
火若莫那(1884~1933年)是最后一个纯血莫里奥里人,他拥有波利尼西亚人典型的宽大(摇椅式)下巴。族群消亡后,他学着经营农牧业,因慷慨友善而备受尊重,成为当地最富裕的农场主。他的妻子是新西兰南部采猎部落的毛利人,其部族命运与莫里奥里人类似,均被北部农区毛利人屠杀兼并。
莫里奥里人 和平天使的劫难
扬子鳄今天只分布于长江流域的安徽皖南,冬天要挖洞冬眠4~6个月。
上古遗址里的动物秘闻
上古气候变化大事件! 物种生灭、文明兴衰的幕后推手
莫里奥里人的徽记,多为有趣的人形或鸟兽图案,通常雕刻在树皮上。
莫里奥里人 和平天使的劫难
时间:距今约4300~3800年
地点:河南省 新砦遗址
上古遗址里的动物秘闻
冰川期代表物种披毛犀,倒在了冰川期末的全球大降温中——草原荒芜没东西吃,又被同样饥饿的人类猎杀,终于没挺过去。
上古气候变化大事件! 物种生灭、文明兴衰的幕后推手
▽ 捕蝇草的“夹子”平时是两片张开的“平板”,被触发后内部渗透压改变,弯曲变形,靠变形的张力快速合拢。
植物的动作片 食虫植物捕虫招数详解
“四不像”的风光时代
外号“四不像”的麋鹿,近现代经历了野生灭绝、被掳海外到回归野放的大起大落。其实200多万年来,麋鹿一直是东亚特有物种,与我们的老祖宗颇有渊源。在两三千年前的商周时期,麋鹿广泛分布于黄河、长江流域,古人也很熟悉这种栖于湿地的大鹿。《史记·周本纪》的“麋鹿在牧,蜚鸿满野”,《诗经·小雅·巧言》的“彼何人斯?居河之麋”,说明麋鹿当时很常见。在周代宫廷,麋鹿被用来祭祀、食用或圈养观赏。可惜由于农垦挤占麋鹿栖息的湿地,加上长期滥捕,野生麋鹿汉代就已不多,此后几无记载。到清代,只剩北京南苑还有人工饲养的麋鹿了。
上古中国的大型动物们 象犀兕蛟曾与同行
先秦君子,必学驾射
在2015年央视纪录片《中国古代兵器大揭秘》中,节目组复制了一辆先秦战车,嘉宾却表示车辆极其颠簸,难以冲锋。这或许有复原工艺问题,更可能是因为技能失传——驾车驰骋和上车战斗,需要长期训练,对现代人来说比骑马还陌生。
而在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驾乘战车是每个男性贵族(诸侯、大夫和士)的必备技能。“君子六艺”当中,“射”(射箭)和“御”(驾车)两项直接与此相关。当时的士大夫绝非文弱之人,他们要熟练驾驭四匹烈马,在颠簸的车上操作弓箭、戈矛,还要保持优雅!练习这些,就像今天的马术一样门槛很高,因此驾乘战车也是贵族特权。图为电影《孔子》中的孔门弟子驾车场景。先秦战车的车轼(扶手)比电影道具更低,行军时跪坐,但战斗时仍要站立。
车驰卒奔 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战车
关桃园遗址里的金丝猴,是最常见的川金丝猴。它们虽耐寒,但在漫长的冬天难以觅食,所以今天不能在秦岭以北生活。
上古遗址里的动物秘闻
除了草籽,先民在新仙女木期还曾大量采集橡子为食。但橡树难以人工种植驯化,最终还是被一年生的禾本科谷物取代。
上古气候变化大事件! 物种生灭、文明兴衰的幕后推手
南昌动物园的雄象“糯柘”,是当今牙最长的亚洲象之一。三星堆和金沙遗址中的象牙暗示,几千年前长牙亚洲象还不少,可能因为多年滥捕才使长牙基因凋零。摄影/袁畅
上古中国的大型动物们 象犀兕蛟曾与同行
摄影 / 袁畅
新西兰发行的纪念邮票,展示莫里奥里人的神像、民居和海狗岩画,火若莫那站在右下角。
莫里奥里人 和平天使的劫难
上古气候变化大事件! 物种生灭、文明兴衰的幕后推手
▽ 抓住蚂蚁的锦地罗。蚂蚁已被众多的腺毛压在下面,只剩一条腿可以小幅度抽动。外侧红色的腺毛是消化腺毛,有的已经压上,有的正在赶去的途中,这只蚂蚁再无挣脱的机会。
植物的动作片 食虫植物捕虫招数详解
△ 大眼蟹洞地下结构:大眼蟹的地下洞府并不深,先倾斜向下,再急转为横向,延伸成弯弧造型。大眼蟹能在水下呼吸,洞内也常年积水。
螃蟹洞里有乾坤
时间:距今约 7000~5000 年
地点:陕西省 关桃园遗址
上古遗址里的动物秘闻
上古气候变化大事件! 物种生灭、文明兴衰的幕后推手
▽ 茄子耐热不耐寒,为了延长收获季节,栽种时通常需要给土地覆膜,为茄子的根部保温。
陇上紫瓜熟 碗中“酪酥”腻
中国象棋中的“车”棋子,至今仍在棋盘上彰显先秦战车冲锋驰骋的英姿。
车驰卒奔 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战车
仅剩不到100头的苏门犀,曾在东亚、东南亚广泛分布。比起其他现存犀牛,它们体表毛发较多,耐寒能力强些。
上古中国的大型动物们 象犀兕蛟曾与同行
“初梦渍”
日本人将新年第一天做的梦称为“初梦”,有“一富士、二鹰、三茄子”的讲究,认为梦见这些东西能带来一年的好运气。于是,来自日本千叶县的糖腌茄子,便被浪漫地称为“初梦渍”。茄子在日语里与“达成”谐音,被赋予了心想事成的寓意。
陇上紫瓜熟 碗中“酪酥”腻
△▽ 战国青铜器上的车马狩猎画像纹,车上的“树枝”可能是用鸟羽缝制的羽旌,用来标识身份。
车驰卒奔 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战车
上古气候变化大事件! 物种生灭、文明兴衰的幕后推手
◆中文名:短指和尚蟹
◆分类地位:
沙蟹总科-和尚蟹科-和尚蟹属
◆生活环境:泥沙混合、沙质偏多的海滩
螃蟹洞里有乾坤
△▽ 秦始皇陵出土的两件“国宝级”铜车马,是迄今出土最完备的先秦马车实物形象。其中一号铜车马(本图),是类似战车形态的“高车”(但围栏比战车更高,且多了一顶伞盖),车体轻巧,御官为站姿。二号铜车马(下图),则是有封闭式车厢的“安车”。
车驰卒奔 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战车
▽ 竹子和梅树都名列“岁寒三友”,但其实二者都不耐寒。春秋战国时的诗歌显示,当时中原和关中地区多有竹、梅。而今天这些地方的寒冬,已让它们难以承受,就连人工栽种都颇费功夫。
上古气候变化大事件! 物种生灭、文明兴衰的幕后推手
电镜下的猪笼草的“唇”,上面有很多倒U形结构。摄影/沈建敏
植物的动作片 食虫植物捕虫招数详解
摄影 / 沈建敏
貒(tuan 一声):猪獾,现代把一类产于美洲的似猪动物称为“西貒”。
上古中国的大型动物们 象犀兕蛟曾与同行
茄子打卤面:把茄子切成条或丁,加黄豆酱下锅一炒,就是最简单可口的面卤。
陇上紫瓜熟 碗中“酪酥”腻
顶部黄色、下部绿色的品种,古时称作少年老,又叫雁来黄。
雁来红 一身红遍胜秋花
上古气候变化大事件! 物种生灭、文明兴衰的幕后推手
▽ 斑海豹主要分布在太平洋西北部,北起白令海峡以北的楚科奇海和波弗特海,南达我国的渤海、黄海。生活在我国的斑海豹,每年会进行季节性洄游:晚秋至初春在辽东湾浮冰区产仔育幼;之后一路向南“逛吃”,部分种群在清明前后来到庙岛海域休憩;4月末再陆续启程,继续向东南迁移至朝鲜的白翎岛海域,甚至更南的韩国海域。
查查斑海豹的户口
◆中文名:弧边管招潮
◆分类地位:沙蟹总科- 沙蟹科- 管招潮属
◆生活环境:泥滩
螃蟹洞里有乾坤
上古气候变化大事件! 物种生灭、文明兴衰的幕后推手
斑海豹时常摆出这种“香蕉pose”,相当于伸个懒腰。
查查斑海豹的户口
野牛:史前就“靠边站”
距今数万年前,中华大地上还有多种野生牛类动物,如原牛、东北野牛、杨氏水牛等。但它们大多在冰川期结束时灭绝,到夏商时期,中国中东部除圣水牛外,已无“野牛”分布。现存的白肢野牛、白臀野牛和野牦牛,都生活在远离中原的西部偏远地区。图为白肢野牛
上古中国的大型动物们 象犀兕蛟曾与同行
地三鲜:茄子、青椒、土豆组成的东北家常菜,三者都是茄科植物,所以这道菜又被戏称为“茄科三结义”。
陇上紫瓜熟 碗中“酪酥”腻
商代晚期,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了吴城文化(位于今江西省),其青铜器工艺水平可与殷墟和三星堆媲美。吴城文化几乎与商朝同时衰亡,可能毁于大降温和洪水。
上古气候变化大事件! 物种生灭、文明兴衰的幕后推手
△ 古滇国的青铜“八牛贮贝器”,铸于西汉时期,工艺精湛。顶盖上的八件牛饰,形象接近南亚的瘤牛,而不同于家牛(黄牛)或水牛。
上古中国的大型动物们 象犀兕蛟曾与同行
◆ 中文名:角眼沙蟹
◆ 分类地位:
沙蟹总科-沙蟹科-沙蟹属
◆ 生活环境:细腻松散的沙滩
螃蟹洞里有乾坤
△ 叶片杂有红、黄、紫、绿颜色的品种,古时又称十样锦或锦西风。
雁来红 一身红遍胜秋花
辽宁大连长海县,一头斑海豹正卧在渔民废弃的浮排上休息。摄影/张忠民
查查斑海豹的户口
佩上萝演大人
在《诗经》中,植物不仅能给人提供衣食住行,还能当玩具。卫地(在今河南)民歌《芄兰之支》写道:“芄兰之支,童子佩觿(xī)。……芄兰之叶,童子佩韘(shè)。”“芄兰”是随处可见的野草萝藦,它的果实形态很像先秦贵族的佩饰“觿”(尖角玉器,可以用来解绳结),叶子则有点像射箭用的扳指“韘”。孩童模仿大人佩觿、配韘的样子,把萝藦佩戴在身上扮演过家家,就跟今天孩子们偷戴爸爸的手表、用妈妈的化妆品一样。图为萝藦
《诗经》里的先秦“野”生活
上古气候变化大事件! 物种生灭、文明兴衰的幕后推手
古人看到的象,都是亚洲象吗?
今天亚洲只有一种大象,但在距今1万多年前的更新世末期,东亚地区还生活着古菱齿象、猛犸象、剑齿象等至少3个属的多种古象。它们当中,会不会有一些挺过了更新世末期的灭绝,幸存到几千年前呢?
在河北张家口的丁家堡水库,考古学家发现了两颗象类臼齿,测定年代约为距今3600年。最初以为它们是亚洲象的牙,创造了亚洲象历史分布最北记录。但近年有古生物学家认为,其齿脊结构不同于亚洲象,而接近已灭绝的古菱齿象。更新世冰川期时,中国北方有一种“诺氏古菱齿象”,距今约1万年前才基本绝迹。比起亚洲象,它们或许更适应北方气候:“全新世大暖期”时,华北地区比今天暖和,但冬天对亚洲象或许还是有点难熬。如果丁家堡的臼齿真属于古菱齿象,那表明它们至少存活到了夏商时期。
在陕西宝鸡,还出土过一件西周象形尊,其鼻尖有两个指状凸起。亚洲象的鼻尖只有一个凸起,非洲象才有两个。基因研究表明,古菱齿象与非洲象的亲缘关系更近,那么它们的鼻尖可能也有两个凸起。
图为诺氏古菱齿象
上古中国的大型动物们 象犀兕蛟曾与同行
浅紫色长茄:江浙常见,紫色较淡,形态细长,被称为“线茄”或“条茄”。
陇上紫瓜熟 碗中“酪酥”腻
上古气候变化大事件! 物种生灭、文明兴衰的幕后推手
每头斑海豹头侧的斑点各不相同,借此我们可以进行个体识别。
查查斑海豹的户口
生活在红树林滩涂的相手蟹,总沿固定路线在巢穴附近巡查,久而久之走出“蟹道”——蟹道地面略凹,容易积水,这才长出绿色藻类,把小径染绿。图中这对邻居经常串门,两家大门之间,就走出一条“绿色通道”。
螃蟹洞里有乾坤
▽ 清代画家金农绘制的白茄子。他画了许多当时的日常蔬果,茄子便是其中之一。金农在题跋中提到,唐朝《酉阳杂俎》已经记录了白茄,宋朝诗人黄庭坚也写诗咏白茄。这些都说明茄子早就出现在中国人的餐桌,而且不光紫色茄子,白茄子也很常见。
陇上紫瓜熟 碗中“酪酥”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