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阁大库 文书片纸重千斤
辛亥革命后,清王朝退出历史舞台,但存放在内阁大库的行政文书,却一波三折,最后备受关注,甚至大费周章地运到台北。这些文书,为何如此重要?
-
居延汉简 西北明珠东南飞
1965年,一批在海外避难数十年的珍贵文物,终于回到中国台湾。抗战时期,被誉为20世纪初古文献四大发现之一的居延汉简,开始流浪之旅。但是,它的迁徙之路,格外漫长。
-
殷墟甲骨 史语所的“龙骨梦”
从1928年至1937年,史语所对安阳殷墟进行了15次发掘,这是中国考古学史上划时代的工作。殷墟甲骨,作为最为重要的出土文物,寄托了几代学人的梦想。
-
城子崖是序幕,也是华章
远在海峡彼岸的龙山文化珍宝,牵动着一段光荣的历史——看近代考古学的先驱者们,如何冲破“文化西来说”的困扰,顺着两类古陶、一道土墙,倒溯光阴、证源“中华”。
-
台北故宫博物院南院 从中国走向亚洲
通过陆上、海上丝绸之路,中华文化连接起亚洲各地文明。台北故宫博物院新建南部院区,定位为“亚洲艺术文化博物馆”,意在记录中国对外交流的大历史。
-
台北故宫博物院建筑 清丽典雅中国情
故宫文物迁台后几经辗转,终于在台北外双溪畔的台北故宫博物院安了家。台北故宫博物院宫殿式的建筑外观,“器”字形的平面设计,中轴对称的安排,无不彰显着对中华文化的体认……
-
未迁台的第四批文物 留住故宫
第四批文物迁台,要搬空北平故宫?马衡院长说:“不!”动荡时代,每一次抉择都需要高超的见识和非凡的勇气。选择坚守,见证重逢,故宫博物院,有宫更有宝。
-
-
-
玉器 皇帝的权力与审美
用玉之权曾被皇室垄断,只有天子最敬重的臣子,才能被授予这项殊荣。当玉终于走向民间,皇帝又希望天下人跟从于他对玉的审美标准。高贵,是玉永恒的烙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