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物不入拓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17年第05期

标签: 历史拾遗   文化遗产   文化符号   

传拓不以华丽的外表讨人喜欢,仅仅以纸墨与器物相亲相爱,这份古拙简朴的美却深得中国文人的心。传拓的技艺中国特有,历千年而不绝,哪怕照相时代到来,这技艺也没有销声匿迹,反而进入一个“无物不入拓”的时代。事实证明,玩转传拓的不只是古人。

小拓文玩——扇骨拓、壶拓
拓扇骨不是新技艺,却尤为今人所珍爱。明清以来,除了专业的刻竹家,许多书画家、金石家也常操刀刻扇,寄雅兴、添文思。扇子虽为文玩小器,却多藏大家风范。为扇骨作拓,也被引为书斋乐事,右页图的扇骨图即是几把名家雅扇。除此以外,砚台、笔洗、紫砂壶,甚至奇石假山也都纷纷入拓。传拓文玩,既磨炼技艺,也能陶冶情操。右图为星汉斋制玉成窑提梁紫砂壶,此壶拓不仅拓出了复杂而准确的造型,搭配上铭文和壶底的墨拓,更添风雅。供图/王映晖
齐白石虾蟹扇骨·民国
于子安金文刻扇骨·民国
杨仙农刻扇骨·民国
于子安刻扇骨·民国
自然写真——鱼拓
山东临沂一位酷爱书画的男孩,长大后让他成名的却是鱼拓。用宣纸盖在真鱼表面,再用墨和颜料拓印出来,就得到了这些“游在纸上的鱼”。鱼拓最初诞生的时候,是为了记录和纪念钓来的鱼获,却逐渐演变成一门独特的艺术。固定鱼的体态,为鱼上色、点睛,务求活灵活现。原来,传拓也能为大自然传真。供图/李世新
捕“墙”捉影——长城拓
十几个拓手,300瓶墨汁,1300张高丽纸和书画纸,一段有五百年历史的长城,历时25天……共同造就了一件1000多平方米的巨形拓片。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徐冰带着人,一块砖一块砖地拓,一小时一小时地拓,物象(古砖)看似不停的重复,其实却不是。城墙上那些最细微的、经历过时间和历史风化磨损的痕迹,都被古老的传拓技艺记录下来,定格下来。巨形拓片在室内高挂起来,铺展下来,有了和在长城上完全不同的视觉冲击和震撼。长城拓,是复制又不是。供图/徐冰

责任编辑 / 刘睿  图片编辑 / 吴西羽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