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地理
中华遗产
博物
官网首页
  • 首页
  • 杂志内容
  • 往期回顾
  • 全部
  • 中华遗产卷首语
  • 博物馆记
  • 历史拾遗
  • 发明与技术
  • 古代生活
  • 古迹探秘
  • 声音
  • 文化符号
  • 文化遗产
  • 文物故事
  • 有问有答
  • 民族与宗族
  • 消息
  • 秘档
  • 读史笔记
  • 读画笔记
  • 遗产风景
  • 风云人物
  • 食锦谈
  • 轿子 慢景致里有乾坤

    “行到前门门未启,轿中安坐吃槟榔。”读清朝文人王渔洋的这句诗,仿佛回到了那个闲适安逸的年代,文人雅士坐着轿子,在慢慢悠悠的路程中偶尔揭开帷子,瞧一瞧路边的风景,无……

    作者: 卢芳芳   出自:2011年第11期

  • 廊桥 坚固的田园理想

    飞跃山溪,穿越沧桑。气势如虹,美轮美奂。一座编梁木拱廊桥,让行人毫无如履薄冰之感,反被“人在画中游”的愉悦所包围。几杆平常的木头,无钉无铆,如何创造数百年不倒的传……

    作者: 薛一泉  马小予   出自:2011年第11期

  • 行 365里安心路

    细微记录,省心回望,且看古人怎样用传统的方法修桥筑路、制作舟车。这些“行”的工具,虽是在一定生产力条件下的“慢”速,但这种慢,却因追求完美的技术,使出行工具坚实、……

    出自:2011年第11期

  • 《百项中国传统制造技艺》名录(住) 寻找 遴选 珍赏

    百项中国传统制造技艺

    出自:2011年第11期

  • 藏彝走廊木楞房 森林的恩赐

    在被著名社会学家、民族学家费孝通称为“藏彝走廊”的六江区域,曾经遍布着的藏、羌、傈僳、普米、彝、纳西等民族的共同选择:木楞房。这种冬暖夏凉,且因其独特的结构而具有……

    作者: 海王星   出自:2011年第11期

  • 古人的“三防” 安居有道

    中国人没有像欧洲人一样用石料盖房,因为那可能是直接从穴居演变过来的呢。我们的祖先选择了木材来修筑自己的居所,像搭积木一样搭建出各式各样的屋宇楼阁和寺观佛塔。

    作者: 任平生   出自:2011年第11期

  • 住 岁月难撼的坚固

    时光消逝得如同天空中的一缕轻烟,虽然看起来很慢很慢,慢得让人心焦。可是快,却快得令人无法捉摸。从有巢氏发明了房屋,四千年的岁月飘忽而过,那些数不清的辉煌宫殿和各式……

    出自:2011年第11期

  • 《百项中国传统制造技艺》名录(食) 寻找 遴选 珍赏

    百项中国传统制造技艺

    出自:2011年第11期

  • 中国还需要酒令吗?

    酒令虽为助酒游戏,其设置之初却是为监督人们喝酒。从春秋时期的监酒官,到唐代的酒令“章程”,都说明它虽是游戏但更重规则的性质。古往今来,酒令之乐,亦是游戏规则之乐。……

    作者: 李晓光  刘言   出自:2011年第05期

  • 古法红糖 东方的巧克力

    吃过红糖的人,大概都忘不了那种独特的滋味,甘甜中掺杂了更多。而制作红糖的人,自然也都明了,从甘蔗汁变成这暗红色的宝贝,需要在甜蜜的水蒸气中,用心地等待、再等待…………

    作者: 唐水   出自:2011年第11期

  • 63
  • 64
  • 65
  • 66
  • 67

中华遗产 V

叩击历史星空 梳理华夏文明
  • 杂志

    • 中国国家地理

    • 中华遗产

    • 博物

    • 杂志订阅

    • 读者服务站

  • 新媒体

    • 中国国家地理网

    • 中国国家地理官方客户端

    • 官方微信

    • 官方微博

  • 广告合作

    • 杂志广告刊例

  • 关于我们

    • 成长记忆

    • 工作机会

    • 联系我们

  • 关于网站

    • 版权声明

    • 隐私条款

    • 帮助中心

    • 意见反馈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订阅号

服务号

Copyright © 2001-2025 Chinese National Geography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全景国家地理新媒体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优秀科普网站 京ICP证090072号 京ICP备10014304号-4 京ICP备10014304号-5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8871 新出网证(京)字 049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