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千零一种死法

    能在死亡亿万年后获得“第二生命”,成为自己和同类们曾在地球上走过一遭的见证,形成化石的古生物可谓“死得其所”。而对古生物学家来说,研究它们的死因,是了解它们当时生……

    作者: 董子凡   出自:2017年第04期

  • 习惯藏在“骨子” 里

    按照演化论,每一种动物的身体结构,都与它们的生活习性密切相关:长颈鹿的脖子适合去够高处枝叶,大熊猫发达的臼齿和咬肌适合啃竹子,鹤类的长腿则适合涉水而行。用化石复原……

    作者: 何全   出自:2017年第04期

  • 重塑死者 真面目

    根据遗骨残骸辨认死者的生前相貌,是法医的神奇技能之一。而根据化石复原远古生物的模样,也是古生物学的魅力所在。百余年来,越来越丰富的化石资源、越来越先进的科技手段和……

    作者: 袁畅  何全   出自:2017年第04期

  • 化石法医 探案记

    “化石法医”最大的对手,是时间。乘坐时光机回到过去只是个脑洞,只有化石能告诉他们史前曾经有过哪些生物。然而历经亿万年沧海桑田,只有极少数远古信息能通过化石保存下来……

    出自:2017年第04期

  • 宜室宜家,藏锋敛颖 汉字中的女性

    从这一期开始,本栏目将进入“解字”环节,在浩如烟海的汉字中,选取一些特定类别,对它们的渊源来历、外延知识进行解读。3月正值妇女节,解字第一篇就来说说汉字中的女性。……

    作者: 宰予   出自:2017年第03期

  • 锯鳐 海中大物,铁锯在嘴

    锯鳐目下分1科2属,钝锯鳐属(尖齿锯鳐属)1种,锯鳐属6种。中国大海里有2种:尖齿锯鳐和小齿锯鳐,都在南海或东海南部。这几种锯鳐摆在一起,你会立刻犯“脸盲症”:长得明明……

    作者: 嘉楠   出自:2017年第03期

  • 博物画,跟着博物学一起走

    西方近代几百年来的博物画,伴随着博物学一道兴起、成长。它是博物学研究不可或缺的助手,也受益于博物学的进步而不断发展。通过下面这条时间轴,让我们来看看博物画是怎样和……

    出自:2017年第03期

  • 博物画“黄金时代”的大师们

    17—19世纪是博物画的黄金时代,涌现了大量精美作品。它们在欧洲社会掀起了博物学热潮,并由此促进了科学的发展。这些画的作者,有科学家也有职业画师,不论是何身份,他们无……

    作者: 周志刚  郭莉  陈静  董子凡   出自:2017年第03期

  • 爆竹声中的气候密码

    就算有雾霾,也挡不住大家过年放鞭炮的热情!最典型“中国年元素”之一的鞭炮又叫“爆竹”,暗示了它的起源——最初人们烧的是竹子。而一千多年前曾响彻冬夜的爆竹声,又剧透……

    作者: 张彤彤   出自:2017年第02期

  • 茅山与陶弘景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茅山道士”,那不就是港片里捉鬼的角色?不,茅山的道士可不只会驱鬼除邪。在历史上,有一位茅山道士,既是一派宗师,还是医药家、博物学家、文学家、画家,甚至还能当皇帝……

    作者: 杨柳   出自:2017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