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锯鳐 海中大物,铁锯在嘴

    锯鳐目下分1科2属,钝锯鳐属(尖齿锯鳐属)1种,锯鳐属6种。中国大海里有2种:尖齿锯鳐和小齿锯鳐,都在南海或东海南部。这几种锯鳐摆在一起,你会立刻犯“脸盲症”:长得明明……

    作者: 嘉楠   出自:2017年第03期

  • 博物画,跟着博物学一起走

    西方近代几百年来的博物画,伴随着博物学一道兴起、成长。它是博物学研究不可或缺的助手,也受益于博物学的进步而不断发展。通过下面这条时间轴,让我们来看看博物画是怎样和……

    出自:2017年第03期

  • 博物画“黄金时代”的大师们

    17—19世纪是博物画的黄金时代,涌现了大量精美作品。它们在欧洲社会掀起了博物学热潮,并由此促进了科学的发展。这些画的作者,有科学家也有职业画师,不论是何身份,他们无……

    作者: 周志刚  郭莉  陈静  董子凡   出自:2017年第03期

  • 爆竹声中的气候密码

    就算有雾霾,也挡不住大家过年放鞭炮的热情!最典型“中国年元素”之一的鞭炮又叫“爆竹”,暗示了它的起源——最初人们烧的是竹子。而一千多年前曾响彻冬夜的爆竹声,又剧透……

    作者: 张彤彤   出自:2017年第02期

  • 茅山与陶弘景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茅山道士”,那不就是港片里捉鬼的角色?不,茅山的道士可不只会驱鬼除邪。在历史上,有一位茅山道士,既是一派宗师,还是医药家、博物学家、文学家、画家,甚至还能当皇帝……

    作者: 杨柳   出自:2017年第02期

  • 对联 一阴一阳谓之道

    岁尾年关,正是家家户户往门口贴上新春联的时候。对联也是一种经典的文字游戏,在之前的文章中我们却没有讲它,因为内容实在太过丰富,值得单写一篇来说。

    作者: 宰予   出自:2017年第02期

  • 戈的兴衰 上古神兵

    在汉语中,用“戈”指代战争的词数不胜数:“干戈”“兵戈”“同室操戈”“金戈铁马”……戈是中国先秦时代至高无上的重要兵器,然而后来为何淡出战场、没人再用?

    作者: 张彤彤  何全   出自:2017年第01期

  • 字有灵 汉字崇拜与禁忌

    今时今日,文字在大多数人眼中,只是一种记录、传播信息的工具,人们对它司空见惯、习以为常。但在古代,它却曾被视为神造之物,具有神奇的力量。让我们来看看中国古人的文字……

    作者: 宰予   出自:2017年第01期

  • 暗香

    《暗香》一曲被广为传唱,百年后,辗转到了临安(今浙江杭州)词人张炎手上。五月初夏,临安城中波光潋滟,荷花盛放,似少女婆娑的红舞裙。

    作者: 曾笑菲  林语尘   出自:2017年第01期

  • 前寒武纪 从地球诞生到大爆发前夜

    夏商周、秦汉三国、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若问祖国的历史年代,或许你马上就能脱口而出。不过,如果问你地球历史年代的顺序呢?46亿年的地球历史,被地质学家划分成了一……

    作者: 江泓  何全   出自:2017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