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梭子:一梭一世界

    金梭银梭,日月如梭,耳熟能详的梭子,如今很少走进人们的视野。一位寻梭、藏梭的织女,集萃8000把老梭子,唤回了关于梭子的宝贵记忆。对于一把梭来说,短的是丝缕,长的是光……

    作者: 雷虎   出自:2016年第03期

  • 生活工具:离不开,忘不掉

    厨房,恐怕是家庭生活中出现工具最多的地方了。如果没有形形色色的厨具帮忙,就算是再能干的巧妇,也搞不定一日三餐。一个煎饼鏊子,鲁西南每家每户都离不开,热腾腾的煎饼全……

    作者: 司马公公   出自:2016年第03期

  • 工具里的光阴记忆

    在漫漫历史长河之中,形形色色的工具与出神入化的手工艺,相辅相成,如同中华文明的颗颗明珠。然而随着岁月流逝,手作工具和它们承载的技艺,与我们的生活渐行渐远。探访工具……

    作者: 周玥   出自:2016年第03期

  • 法国·加来海峡的大区采矿盆地旧工业时代的见证

    这是个低矮的建筑群,中间高高耸立着工厂烟囱的轮廓;一些积满污垢的窗户中透出依稀的亮光,外面的木架子上挂着五六盏昏暗的吊灯,架子的木头被烟熏得黑黑的,隐隐约约可以看……

    作者: 周剑生   出自:2016年第03期

  • 微历史·遗产我来拍

    平林村在正月初九、初十有抢地豆的习俗。地豆也即花生,以多子寓意,跟新婚与添新丁有关。村里任何人都可以到有新添男丁的人家要地豆吃,以图喜庆,若遇上富有的家庭还会发香……

    出自:2016年第03期

  • 微历史·格物:钱镠铁券——大唐的“免死金牌”

    在一些历史题材的戏剧作品中,常会有这样的桥段:某纨绔子弟作恶多端,依律当斩。家人心急如焚,捧出“免死金牌”,以求免于处罚。历史上真的有“免死金牌”吗?在国家博物馆……

    出自:2016年第03期

  • 微历史·细节:迟缓的刺客

    1926年,第一次国民革命战争时期,身为黄埔军校校长的蒋介石,以一个倾向苏联的左派革命者的面目出现,被广州国民政府任命为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北伐军由粤入湘,一路势如破竹……

    作者: 岳鹏星   出自:2016年第03期

  • 微历史·物道:香炭

    煤”花朵朵,在雪中分外妖娆。此物为香碳,也称香饼或者香煤,古人用其熏香或暖手。熏香碳多制成无味,暖手用则在碳里配以香料,此二者均为中国传统生活必备品。

    出自:2016年第03期

  • 声音

    谈及篆刻艺术,很多人认为,不能以学术的标准来检验篆刻的艺术创作水准。然而复旦大学的张伟然教授不同意这一观点。他说,篆刻从宋元一路走来,每一步跨越式的发展都是学问滋……

    出自:2016年第03期

  • 古人好“肥”食

    “肥鱼”“肥鹅”“肥鸭”“肥牛”“肥羊”等,肉食之“肥”,刺激着人们的味蕾,使人欲罢不能。“肥”成为古人饮食标准中的重要参数,表现在《水浒传》《金瓶梅》《红楼梦》……

    作者: 刘火   出自:2016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