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穿古越今的麦香

    北方人的餐桌上,几乎顿顿少不了麦面做成的主食。汤面、馒头、烧饼、饺子,貌似平庸无奇,却是中国人的元老级食物,咬下的每一口,品出的每一种滋味都混合有古今交汇的味道。……

    作者: 日下   出自:2014年第02期

  • 那些不是米的“米”

    所谓不是米的“米”,前一个“米”指稻类碾去谷壳后的产品,包括粳米、籼米、粳糯米、籼糯米四个品种,多为白色,亦有淡红色(如河北胭脂米,图中以红色字体标识)、淡绿色(……

    出自:2014年第02期

  • 籼与粳百味之本

    生活中淡而无味又必不可缺之物,大米饭白米粥约摸可算作其二。说“无味”未免委屈了它们,只是较之于凤肝龙髓,后者往往更能勾起食欲。不过,中国传统饮食讲究主次之别,菜肴……

    作者: 知默   出自:2014年第02期

  • 我们为什么要吃米面

    南方人爱吃米,北方人好吃面,这是到饭店点餐时,判断一个中国人来自何处的最直接的方法。这种南北差异是天生的吗?如果不是,又缘何而起呢?

    作者: 知默   出自:2014年第02期

  • 南米北面

    稻米与小麦,亘古以来便是中国人餐桌上的两大主角。二者先天的差异又决定了米与面服务人群的不同。以秦岭淮河为界的南方和北方,对“吃米还是吃面”的问题给出了判然不同的回……

    出自:2014年第02期

  • 胡同的“胸襟”

    从清康熙年间起,南腔北调即在北京斗法争胜,史称“花雅之争”。“雅”的是昆腔,“花”的是其他“流行曲”,包括京腔、秦腔、弋阳腔、二黄调等。直到四大徽班进京,这场“斗……

    作者: 马赛屏   出自:2014年第01期

  • 黄河澄泥砚 由泥到宝的华丽转身

    九曲黄河奔泻入海,一路上吸收众多支流。纵贯山西的汾河,就是其中著名的一支,独特的汾水酿出耳熟能详的汾酒。然而,由于地形的缘故,无论是主干,还是支流,都一同在晋南松……

    作者: 长歌   出自:2014年第01期

  • 拆了,胡同

    七百多年的光阴似水。诞生于元大都里的胡同几经变迁,资料显示,北京胡同从解放初3200多条,到1990年只剩下2200多条,从上个世纪90年代至今又消失上千条。有专家确定,北京的胡同……

    作者: 蒋晨明   出自:2014年第01期

  • 八大胡同里的风月宝鉴

    八大胡同,老北京胡同里一个特别的存在。没有胡同比它更出名,也没有胡同比它更尴尬。名伶的人生在此开场、落幕;青楼的烟花在此璀璨、黯淡;更有五行八作的人群在此讨生活。……

    作者: 骆昱涵   出自:2014年第01期

  • 什刹海胡同 北京城的时光长廊

    穿梭在什刹海密如织网的胡同里,无论你是想寻找元代的运河古韵;探访明代的梵音古刹;一睹清代的王公府第;还是在别具风格的酒吧小酌;都能找到理想的去处。仿佛北京城昔日的……

    作者: 赵娜   出自:2014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