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籼与粳百味之本

    生活中淡而无味又必不可缺之物,大米饭白米粥约摸可算作其二。说“无味”未免委屈了它们,只是较之于凤肝龙髓,后者往往更能勾起食欲。不过,中国传统饮食讲究主次之别,菜肴……

    作者: 知默   出自:2014年第02期

  • 我们为什么要吃米面

    南方人爱吃米,北方人好吃面,这是到饭店点餐时,判断一个中国人来自何处的最直接的方法。这种南北差异是天生的吗?如果不是,又缘何而起呢?

    作者: 知默   出自:2014年第02期

  • 南米北面

    稻米与小麦,亘古以来便是中国人餐桌上的两大主角。二者先天的差异又决定了米与面服务人群的不同。以秦岭淮河为界的南方和北方,对“吃米还是吃面”的问题给出了判然不同的回……

    出自:2014年第02期

  • 圣玛利皇家修道院 “黑面”圣母的庇佑

    西班牙卡塞雷斯省的瓜达卢佩是个一天就能逛完的小地方,面积超过2万平方公里的圣玛利皇家修道院,令这块弹丸之地熠熠生辉。与周边低矮的民房相比,修道院哥特式风格的建筑显……

    作者: 周剑生   出自:2014年第02期

  • 新年祈望,海晏河清

    位于北京天安门广场东侧的中国国家博物馆里,有一件名叫“乾隆霁青金彩海晏河清尊”的瓷器。它敞口,脖颈虽短,肩却丰腴,站立于展厅如贵妇一般,肩颈之间雕贴有一对白色的展……

    作者: 李娜   出自:2014年第02期

  • 满族的“捆着睡”与“睡扁头”

    据说,辛亥革命的时候,革命党能通过摸后脑勺来甄别满汉,后脑勺扁的是满族人,后脑勺圆挺的就是汉人。《中华全国风俗志》上记载,“故辛亥之役,摸脑骨以别满、汉,以满人平……

    作者: 王跃   出自:2014年第02期

  • 古代海外华人的“超国民”待遇

    古代的中国人到了海外境遇怎样,是像近代那样寄人篱下、饱受欺凌,还是真的拥有与“天朝上邦”相称的地位呢?我在元代的《岛夷志略》中看到一些记载,说在真腊等地(今柬埔寨……

    作者: 王跃   出自:2014年第02期

  • 拼贴中的民国风云

    民国时期,有一种剪贴画明信片曾经风行一时。它用信销旧票或废旧破损的邮票为材,拼贴成各种人物形象,再配以彩笔勾画的细节、景物,组成一张新的风俗图画。上图的戏剧人物拼……

    出自:2014年第02期

  • 声音

    中国人对过年的心理需求,就是通过年复一年的传统民俗延续下来的。我们既要对传统民俗有适应时代的取舍,也要保有敬畏之心。

    出自:2014年第02期

  • 胡同名儿里的北京

    时光荏苒,北京的胡同如今渐拆日少,我却和老北京人一样,开始怀念起那些消失的胡同。有开车经过明清时期的内城时,总会留心街边、胡同口的地名,一边依旧诧异于它们的奇特,……

    作者: 黄秀芳   出自:2014年第01期